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深度    内卷要有度,车市不能再上演“小黄车”悲剧

内卷要有度,车市不能再上演“小黄车”悲剧

最近两年,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汽车市场,那么“内卷”无疑是最合适的。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国内汽车大佬在重庆论坛上各抒己见。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在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关于行业内卷与竞争策略的探讨成为了焦点。

以长安汽车朱华荣和比亚迪王传福为代表的车企坚定支持内卷,而广汽曾庆洪和吉利李书福则反对过度内卷。从表面上来看,两个阵营的态度针锋相对,但是如果剖析实质,彼此的观点并不矛盾。

 

广汽和吉利并不是说不要竞争,它们反对的是无序竞争。相反为了能够研发新技术,广汽和吉利也是国内少有的在包括电池、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上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的车企。至于长安和比亚迪更加不会不要利润,比亚迪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通过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其在2023年超过23%的毛利率成为其打价格战最大的底气所在,甚至连特斯拉在欧洲生产的Model Y也在使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适度内卷不能演化成恶意竞争

适度内卷,有利于车市优胜劣汰。近年来,自主品牌凭借电动车弯道超车,逼得外资车企、合资车企的车型纷纷打折。普通老百姓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级别更高配置更好的车型,这样的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情。相比于车价高企的欧洲,国内消费者只需要花费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就能够买到同款车型。之前大众ID.3在德国的用户就曾经抱怨欧洲ID.3价格比中国车市高很多。

 

但是,市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过于卷的竞争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有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为了能够融资生存,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来卖车。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亏本卖车的企业没有自我造血能力,要靠融资和贷款过日子。一旦市场转冷,融资遇到问题,那么企业生计就很难维系。而原本正常经营的车企不得不下场参与价格战,自己的利润收到很大压缩。这也就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子弹投入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上。

现在的车型都是持续进化的,后期的软件维护和升级必不可少。甚至还有不少车型在销售时为了吸引用户提出了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的服务。一旦车企最终因为资金问题难以维系下去,那这之前承诺的各种服务都将不复存在。

 

有些车企甚至还会偷工减料,在看不见的地方减少投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看得见的配置上,甚至还会钻法规的空子。但是,这些产品进入市场,短期内或许不被消费者发现,但长期使用之后,底盘调校、整车NVH、甚至是内饰零部件的缝隙公差、车辆密封漏水等问题有可能集体爆发。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之前国内不少车企的企业标准都会比国标更加严格。而如果有些车企放弃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转而仅仅使用国标,那么相关车型的品质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在内卷中正视盈利难题

在这场汽车大佬关于竞争和内卷的辩论中,广汽掌门人曾庆洪提到,创立企业的目的就是要盈利。这是值得中国车企高管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的问题。比起抢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显得更难,这更能彰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去年,国内主要的18家上市车企,仅有12家实现盈利,但净利润加起来不超过9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车市里,仅丰田一家的盈利就是12家中国车企加起来的2倍多。

 

国内诸多车企尤其是新势力车企,要尽快提升盈利能力。在国内风投和融资市场活跃的时候,资本可能会允许初期的亏损,但是长远来看,资本也必须要看到一定的回报,持续的亏损必然无法换来资本持续的投入。

从企业自身层面来看,只有盈利了,才有能力进行投入。无论是对于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车企来说,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百年一遇的变局,需要在包括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以广汽为例,除了需要持续研发和迭代新车型以外,无论是星灵电子电气架构、全固态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这些直接决定整车性能的底层技术,还是全新的生态工厂、超级充换电中心以及全新的销售服务网络方面,都需要数以百亿计的投入,像广汽甚至还对外展示了GOVE这样的飞行汽车。而吉利的研发领域更是触及到了低空卫星、7nm芯片等前瞻技术上。如果没有汽车主业稳定的盈利预期,这些研发项目都将举步维艰。

 

点评

当前导致国内车企内卷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汽车产能的极度过剩。之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能够给地方经济找到新的支柱,因此都在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没有了之前高速增长的态势,如何消化大量闲置的产能成为各家车企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进军海外市场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情况下,要想避免内卷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携起手来,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规范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于那些敢于偷工减料,钻法规空子的车企予以最严厉的打击;而对于那些掌握核心技术且在成本方面优势明显的车企,要大力鼓励其创新,共同建立良币驱逐劣币的竞争秩序。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欧洲市场,有望成为奇瑞销量增长的新“发动机”

    根据欧洲媒体报道,奇瑞汽车即将接手一家德国大众汽车的工厂,为在德国当地生产奇瑞新推出的Lepas品牌做准备。在拥有了一座西班牙工厂的基础上,奇瑞如果能够在德国再落子一座工厂,无疑将有助其扩大在欧洲市场的版图。

    0 ¥ 0.00
  • Momenta VS 华为乾崑智驾,谁能在国内智驾宝座上加冕 ?

    近日, Moment在上海车展上宣布和多家车企的合作,完成了对国际一线主流车企的收割。与此同时,华为也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乾崑智驾ADS 4.0。作为国内两个智驾头部企业,Momenta和华为未来还会有一番激烈的缠斗,看谁能够坐上国内智驾“一哥”的宝座。

    12 ¥ 0.00
  • 鸿蒙智行,汽车隐形大佬

    鸿蒙智行携手上汽,表明华为找到了实体支撑的更强实力和发展空间,上汽也找到了智能科技的最强外援和无限可能。这种合作无疑具有示范性,带有引领性,属于强强携手,互为融合,资源叠加的规模响应,旨在远大目标,助力登上智能汽车新的巅峰。

    14 ¥ 0.00
  • 尹同跃B站首秀:造车要有一颗UP心

    当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以UP主身份出现在B站镜头前时,弹幕瞬间被年轻的UP主们刷屏。这个曾经打造出国民神车QQ的品牌,正以一场跨次元的"文艺复兴",重新闯入年轻人的视野。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奇瑞掌门人这波贴近年轻人的 “车展秀” 别有一番深意。

    18 ¥ 0.00
  • 如何增加“含华量”?丰田为跨国车企打了个样

    在合资品牌高光的时刻,丰田很低调;在合资品牌集体遇到挑战时,丰田很勤奋,充分呈现出全球头号车企在不停赴考过程中强大的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分化的今天,中国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速度重塑行业规则。从技术标准到消费需求,从产业链协同到移动出行模式,每一环节都在重新定义未来汽车的内涵。跨国车企如何应变,丰田在上海车展上交出答卷,这是新的开始。

    22 ¥ 0.00
  • 广本“含新量”创新高,P7在安全基石上攀登驾趣新高度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被业内认为是分水岭式的存在,去掉喧嚣与虚火,扭转流量为王的传播思维,拨掉浮夸的噱头,让车企和观众的注意力都回归到车与技术的本身,这对于作为长期主义者的广本以及带着八大产品价值而来的P7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号。

    25 ¥ 0.00
  • 日产汽车如何在华向新出发?

    目前,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跨国车企普遍处于下风。如何走出低谷重拾辉煌,在中国市场已深耕超过50年的日产汽车进行深度思考,并且审时度势制定新战略。大象能顺利转身吗?

    0 ¥ 0.00
  • 慢造车、拒绝噱头,北京现代“反向操作”能否破局?

    北京现代在国内市场可谓起起伏伏,有过高光,也经历过挣扎。汽车百年变局,智能化、电动化如洪水猛兽,对任何一家车企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北现同样如此。只是留给北现的试错空间更少,无数人认为北现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节点。尽管如此,北现依然坚持求真务实的造车态度,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行业盛行的“快造车”、“急交付”的模式相悖。

    0 ¥ 0.00
  • AI能为小鹏汽车插上双翅吗?

    近日,在小鹏全球热爱之夜,2025首款全球旗舰小鹏X9上市发布会上,小鹏汽车以科技树的形式展示了围绕AI与新能源技术建立起的差异化优势,这也预示着小鹏汽车将会聚焦AI技术,除了小鹏X9亮相会场之外,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分享了飞行汽车以及AI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成果,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元老级车企,小鹏向AI汽车公司进发的脚步愈发加快,也为其他车企带来更多启示。

    9 ¥ 0.00
  • “方盒子”玩出新花样,捷途新车如何升级?

    “方盒子”概念屡见不鲜,但在“方盒子”的基础上玩出新花样倒让人耳目一新,本用来宣导方正造型和硬派车设的概念,在新花样的改造升华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开始承载用户更多的期望和向往。

    14 ¥ 0.00
  • 既要安全又要智能化,广汽拥抱AI变革新时代

    广汽集团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四款新车,以AI赋能消费者全场景用车需求。关于如何以安全为底色而拥抱AI变革新时代等一系列问题,广汽集团高层在上海车展认真作答。

    14 ¥ 0.00
  • 长城汽车与宇树科技合作,拥抱机器狗玩出新花样

    近日,长城汽车发出公告,宣布与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以推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与汽车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首次合作将打造“越野车+机器狗”组合,车企与机器人公司合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16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4-06-13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