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观察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WEY要做轿车了,无疑是能够吸引业内关注的新闻。专注在SUV的长城汽车,为了拉抬WEY的销量,也要祭出轿车的大旗。但是轿车这条路并不好走,尤其是自主品牌轿车这条路更不好走。在国内消费者开始更加理性认识到轿车和SUV各自的优势之后,轿车应该会成为自主品牌今后发力的一个重点领域。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张弛、编辑|康乔

 

“SUV不做到全球第一,不考虑推出轿车产品。”长城掌门人魏建军当年豪言壮语依然言犹在耳。不过这个这番言论针对的是哈弗品牌,而非长城的其他品牌。在长城旗下新能源子品牌欧拉的多款轿车车型之后,WEY将成为长城第一个全品类化的子品牌。而WEY所依赖的柠檬平台,在开发之初就预留了足够的延展性支持从A0级到D级的轿车、SUV、MPV开发,所以从技术层面来讲,WEY品牌的轿车车型已经可以蓄势待发。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SUV消费热开始回归理性

从国内汽车市场来看,之前的SUV热潮有所消退,轿车和SUV已经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对于长城来说,在皮卡依旧没有成为市场主流的情况下,靠SUV单腿走路的长城汽车,面临越来越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所以要想让WEY品牌获得新一轮的发展,除了持续更新SUV车型之外,进军轿车和MPV市场也是刻不容缓。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相比于轿车车型,SUV虽然造型较为运动,车内空间比较大,但是其重心较高,操控体验和轿车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此外SUV的油耗也较高、溢价也比轿车高。对于追求驾乘舒适性和操控性的消费者来说,轿车会是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当前的SUV更多的都是伪SUV,在面对复杂路况时,其通过能力和脱离困境的能力,相比于轿车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所以我们最近会发现,人们购买SUV,会更多的开始关注SUV的硬核实力。越野能力更强的硬派越野SUV,像坦克300迎来了远超当初设想的热销。

 

WEY品牌亟待强援

当前,WEY品牌在国内汽车行业的表现不佳,这点毋须讳言。5月份,WEY品牌仅仅贡献了3011辆的成绩,单纯从销量数据来看,WEY品牌被边缘化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而同为自主品牌品牌向上的另外两个代表:领克在5月的销量为1.8万台;而红旗更是交出了2.6万辆的成绩单。曾经和领克并驾齐驱的WEY,如今的销量并不乐观,着实令人唏嘘。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WEY的销量不乐观,有两个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坦克品牌的单列。之前长城为WEY品牌规划了一款硬派越野SUV-坦克300。可谁也不曾想,这款车型上市之后销量一路攀升,甚至出现一车难求的局面。这大大出乎长城汽车的预料,毕竟大家原本都觉得硬派越野SUV在国内市场上并不是主流。而从终端销量数据来看,坦克300一款车型在5月的销量就已经达到了6090辆。几乎是WEY品牌旗下VV5,VV6,VV7三款车型,加上摩卡总计四款车型的两倍。将坦克品牌单列,对于长城汽车整体来说是一个大大的加分,让长城在SUV领域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子品牌。但对于WEY品牌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WEY销量不振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哈弗品牌持续迎来强援,尤其是在紧凑型SUV,不仅有销售的常青树哈弗H6,和F7、F7x以及H6 Coupe,最近哈弗还连续上市了初恋、赤兔和大狗这些产品力同样较强,且特性非常鲜明的车型。哈弗对于紧凑型SUV市场的持续细分以及集团化作战,让同样布局在紧凑型SUV市场的WEY在声量上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进军轿车市场并不容易,长城需要出奇招

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上的表现的确不尽如人意。根据乘联会5月的轿车销量排行榜来看,除了能够享受绿牌且入门价格不到3万的五菱宏光MINI EV之外,再无一款自主品牌车型能够挤进榜单前十位。即便是之前自主品牌家轿的旗手---吉利帝豪,在进入产品生命周期尾声,销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在轿车市场,说到底还是国内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轿车缺乏足够的信任。日系的可靠与节油,德系的工艺和动力系统,都已经牢牢印入消费者的脑海。所以说,WEY品牌要在轿车领域有所作为,需要有一些剑走偏锋的策略。吉利A级家轿的扛鼎之作——星瑞,虽然在产品力上完全吊打朗逸和轩逸,即便排除缺芯的影响,在销量还是和这两款车型有着不小的差距。而要和有着沃尔沃这样国际豪华品牌技术加持的吉利轿车相比,长城汽车在理念和乘用车技术储备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在这种差距中获得比星瑞更好的表现,WEY还是需要动一番心思的。

轿车能否助力WEY品牌破局?

 

点评

国内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轿车的接受程度不如SUV那么高。所以说要运营好WEY的轿车车型,长城还是需要动一番脑子。但对于花费重金打造的WEY品牌来说,长城通过为这个品牌打造更全的产品门类,来拉动WEY的销量,是WEY品牌今后发展的必经之道。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依靠宁王的滑板底盘,长安马自达能否咸鱼翻身?

    滑板底盘在汽车行业能否推进?这曾让不少相关企业折戟沉沙。目前来看,宁德时代有意将滑板底盘业务进行到底。昔非今比的长安马自达,能否助宁德时代圆梦?

    0 ¥ 0.00
  • 这些倒下的新势力,要想复活不容易!

    最近,国内多家陷入困境的新势力都传来一些好消息。哪吒开始偿还供应商欠款,极越和威马两家也迎来了一线曙光。这些车企能不能复活还有待观察,当下车市太卷,连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车企,如今都度日如年,而这些根基很浅的新势力车企,要活下去是非常难的事情,最新消息是哪吒被申请破产审查。

    12 ¥ 0.00
  • 小米汽车处在风口浪尖上,雷军要静下心来

    大红大紫的小米汽车,虽然一度顺风顺水,但作为造车新手,总体上还是缺乏经验,成长过程中难免经历风浪。卷入一系列风波中的小米汽车,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未来如何能够健康成长。

    11 ¥ 0.00
  • 欧洲市场,有望成为奇瑞销量增长的新“发动机”

    根据欧洲媒体报道,奇瑞汽车即将接手一家德国大众汽车的工厂,为在德国当地生产奇瑞新推出的Lepas品牌做准备。在拥有了一座西班牙工厂的基础上,奇瑞如果能够在德国再落子一座工厂,无疑将有助其扩大在欧洲市场的版图。

    14 ¥ 0.00
  • Momenta VS 华为乾崑智驾,谁能在国内智驾宝座上加冕 ?

    近日, Moment在上海车展上宣布和多家车企的合作,完成了对国际一线主流车企的收割。与此同时,华为也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乾崑智驾ADS 4.0。作为国内两个智驾头部企业,Momenta和华为未来还会有一番激烈的缠斗,看谁能够坐上国内智驾“一哥”的宝座。

    24 ¥ 0.00
  • 鸿蒙智行,汽车隐形大佬

    鸿蒙智行携手上汽,表明华为找到了实体支撑的更强实力和发展空间,上汽也找到了智能科技的最强外援和无限可能。这种合作无疑具有示范性,带有引领性,属于强强携手,互为融合,资源叠加的规模响应,旨在远大目标,助力登上智能汽车新的巅峰。

    17 ¥ 0.00
  • 超级混动成为沃尔沃的优选,折中更安全

    新能源的路径应该是什么样,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因企业而异。从主机厂精准转型、平稳过渡的发展动机来看,顺应环境、适合自身的路线才有可能是短期内最优的路线。这是行业规律、市场法则折射出的造车真理,面对真理,绝大部分主机厂都需要在新能源席卷的背景下进行尝试,沃尔沃也在其中。

    0 ¥ 0.00
  • 四大科技企业相助,宝马谋求在智能化赛道突围

    面对新势力的进攻,宝马的日子并不好过,江湖地位被新能源后浪推翻,生长百年的庞大身躯,使其转变难度大。而进入调整期的宝马,期望在智能赛道站稳脚跟,以中国速度开启战略转型,通过深度绑定中国科技力量,在智能赛道构筑全新竞争壁垒。

    7 ¥ 0.00
  • 剑指宝马MINI的萤火虫,能否避免重蹈乐道的覆辙?

    近日,蔚来汽车子品牌萤火虫旗下的首款车型正式上市,起售价格为11.98万,这台定位为小型纯电车型在蔚来原先的豪华车阵营中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而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好、最安全的小车。这台面向全球市场的高端智能电动小车,能否满足蔚来汽车打开海外市场的预期?能否明显提升蔚来的销量?

    8 ¥ 0.00
  • 银河耀8上市拉升了什么?

    当下汽车需求正在趋于饱和,供大于求,内卷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汽车泛滥业已令人头痛,不仅涉及环保和转型,还有资源和人文,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汽车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有文化,显然是个严肃的话题,也是挑战。我很赞成“不生产无聊的汽车”这句话,说明有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吉利银河耀8上市发布会讲究仪式感,更是将这一深度思考体现得淋漓尽致。

    5 ¥ 0.00
  • 日产汽车如何在华向新出发?

    目前,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跨国车企普遍处于下风。如何走出低谷重拾辉煌,在中国市场已深耕超过50年的日产汽车进行深度思考,并且审时度势制定新战略。大象能顺利转身吗?

    17 ¥ 0.00
  • 慢造车、拒绝噱头,北京现代“反向操作”能否破局?

    北京现代在国内市场可谓起起伏伏,有过高光,也经历过挣扎。汽车百年变局,智能化、电动化如洪水猛兽,对任何一家车企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北现同样如此。只是留给北现的试错空间更少,无数人认为北现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节点。尽管如此,北现依然坚持求真务实的造车态度,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行业盛行的“快造车”、“急交付”的模式相悖。

    15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1-06-30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