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观察    自主品牌为任正非的野心捧场,华为能否成新时代博世?

自主品牌为任正非的野心捧场,华为能否成新时代博世?

提到华为,可能大部分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手机,主要是它的手机出货量大,甚至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热销。不过,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华为除了手机以外,它的业务已经开始延伸到了汽车领域。比如说,不久前华为发布的50项专利中,就有3项明确涉及汽车领域。华为的入场将会让自主品牌在汽车智能化领域走得更快,甚至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在一众自主品牌的合力支持下,华为能否成为汽车界新时代的博世呢?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蔡家伦、编辑|禾   子

 

提到华为,可能大部分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手机,主要是它的手机出货量大,甚至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热销。不过,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华为除了手机以外,它的业务已经开始延伸到了汽车领域。比如说,不久前华为发布的50项专利中,就有3项明确涉及汽车领域。这三项专利中,一项与自动驾驶有关,另外两项与电动车辆的电池管理有关。对于华为涉及汽车领域,很多人会问它真的能做得好吗,有没有车企会与它合作?

 

华为跨界,瓜分新蛋糕

关于华为跨界进入汽车领域,很多人都是在今年比亚迪汽车与华为麒麟芯片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才知道。但是事实上,华为进入汽车领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华为针对汽车推出了车载通信模块ME909T,正式开始进军车联网。不过华为在后续的六年里并没有大动作,导致所有人都只知道华为造手机,不知华为进军汽车领域。

华为正式进军汽车领域应该是从2019年5月开始算起,因为当时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执行面向智能网络汽车的战略。很多人会好奇,华为在国内电子领域已经是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要选择汽车领域作为新的增量业务。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5G时代的来临,智能汽车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华为可以在自身技术储备的基础上,为车企提供技术、硬件、服务以及解决方案等等。

有数据表明,截止到2020年全球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400亿美元,其中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会超过1058亿美元。汽车电子有望接力智能手机成为电子行业新的增长点。而华为作为消费类电子龙头,凭借着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方面的积累,可以加速汽车电子领域的改革,甚至有可能打破主机厂与传统一级供应商垄断的行业格局。

对于华为进入汽车领域后续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谷歌、英伟达、威力登等国外科技巨头的发展来进行分析。比如说英伟达,作为芯片行业的巨头,在上个月与奔驰开展了全新的合作,开发L4自动驾驶技术,成功打破了汽车行业内部合作,整车厂与下游供应商共同开发新技术。所以华为进军汽车电子领域,将会扮演着英伟达一样的角色,共同开发新的技术。

 

合作接踵而来,下一个博世

华为目前在汽车领域最出色的作品无疑是HiCAR,这是华为针对用户、车、家全场景互联提供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华为HiCar就是将移动设备和汽车连接起来,将手机的应用和服务延伸到汽车,实现以手机为核心的全场景体验。根据去年9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华为HiCar生态伙伴已经超过30家车厂,合作车型超过了120款,比如比亚迪最新的旗舰轿车“汉”就搭载了HiCar技术。

华为HiCar只是其汽车数字化解决方案中智能互联的一个部分。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覆盖范围划分为五个部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定义新BU为“做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用华为轮值CEO的话来说,就是提供自动驾驶的软件以及计算机和联接技术的供应商。从目前华为的打法来看,它并不会像恒大等企业一样去造车,但是它的做法却是更加“一针见血”。

从华为在汽车领域的业务来看,华为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并没有任何的交锋点,汽车行业的人员都认为华为会定位Tier 1,对标博世,希望成为新时代的博世。需要注意的是,国内汽车电子领域的一级供应商,一直被博世、大陆、电装等巨头垄断。所以,和华为入局智能汽车领域,竟会成功填补国内在一级供应商阵营中的空白。对于华为自身来说,新业务的开展也会为自身带来巨大的利润。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计2030年自动驾驶将会占到乘客总里程(PKMT)的13%左右,到2040年将会达到66%左右。具体来说,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在2030年将会达到2600亿美元。

当然,上述的订单金额只是自动驾驶方面的订单,而华为开发的业务还有智能电动、智能车云等等。比如说,今年5月份上市的上汽大通EUNIQ系列就搭载了华为开发的电池管理系统。所以,华为后续获得的市场和利润,很有可能会超过整车厂年收入的总和。虽然没有造车,但是利润却远超于造车,不得不称赞华为的战略规划。

 

合纵战略成趋势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各大车企的流动资金其实并不多,但是车企负责人却以短期投入小,收效明显作为自己在任期间的目标,所以与科技公司合作掌握软件无疑是最佳选项。正如前文所说的一样,奔驰选择了英伟达作为合作方,实现了上下游产业密切的合作。加上目前绝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无法迅速完成如此巨大的模式转变以及能力体系的切换。华为的出现,恰好可以打破这一格局。

回顾华为在通信行业的发展道路,从上游到下游,从B端到C端,从中可以看出华为的野心从来就不是行业的某个环节,而是要整个市场。随着华为在车联网云、车连网基础设施、车载智能及联网设备等领域以及5G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加上目前汽车行业合纵战略的驱使下,华为不仅会在汽车领域加速前行,还将会加速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

至于华为后续会不会造车,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表示:“外面传我们造车,我们不会做的。因为我们的车联网基本上是世界上最主要车企的供应商,将来会以车载计算、车载电子为主,我们产业可能更大。”从当下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未来两年到五年将会是5G汽车爆发的关键年,华为的入场将会让自主品牌在汽车智能化领域走得更快,甚至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点评

无论是华为,还是自主品牌,它们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在于自身能够获得多大的利润,而是关系到国产能否崛起。所以,期待看到的是华为以及自主品牌能够双双联手,实现弯道超车,尤其是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合纵绝对是走出困境的最佳方案。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2025年“期中考”卷个不停,多家主流车企分数创新高

    今年上半年,在卷个不停的汽车市场中,大家都在抱怨价格战下各家车企生存艰难。但是,事实上真的很困难吗?主流车企销量单纯从销量数据上来看其实并不差。

    0 ¥ 0.00
  • 2025赛程过半,新势力车企过得怎么样?

    随着车市剧烈洗牌,威马、哪吒、极越、高合等新势力车企已奄奄一息或倒下,新势力阵营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今年以来,虽然各家车企之间的排名也会波动,但是头部新势力的局面已趋于稳定,新晋者很难再有逆袭的机会。零跑、理想、小鹏将会是今年冠军的主要竞争者,随着小米汽车将随着二期工厂产能的释放,也成为今明年的冠军争夺者。

    0 ¥ 0.00
  • 想当科技“鲲鹏”,何小鹏学会张弛有度

    在7月3日正式上市的小鹏G7,最鲜明的标签是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其直接叫板特斯拉Model Y,而并非当下“7”团当红炸子鸡小米YU7。

    12 ¥ 0.00
  • 上汽集团凭什么重归上行通道?

    在2024年被比亚迪反超并丢失了连续18年的销量冠军宝座之后,上汽集团痛定思痛,上下充满着变革的氛围。202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重归上行通道,为何能实现“六连涨”?

    13 ¥ 0.00
  • 小米YU7营销剑走偏锋,热度能持续多久?

    小米YU7热销并不出人意料,但是能够在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还是让很多人感到吃惊。虽然小米汽车的大定在定义上和其他品牌的大定有所不同,但是小米YU7抓住流量是不争的事实。小米YU7的强势出击,让本来已不平静的汽车江湖变得更加动荡。

    16 ¥ 0.00
  • 吉利与雷诺再度牵手,要在巴西干一番事业

    巴西市场被中国车企视为“香饽饽”。为了更顺利拓展这个海外市场,吉利在近日和雷诺成立了合资公司,利用后者在巴西的体系能力,开始帮助吉利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从出口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两者的难度显然不一样,由于后者难度陡增,找位同伴明显可以降低各种风险。

    17 ¥ 0.00
  • 雷克萨斯“落沪”,是好棋还是险棋?

    雷克萨斯进入中国市场20年后,终于启动国产进程。在燃油车时代,国内消费者盼星星盼月亮却等不来雷克萨斯国产车,在新能源时代,雷克萨斯主动迈出这一步。

    0 ¥ 0.00
  • 光环褪去的特斯拉,这条“鲶鱼”如何面对自主围攻?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初,特斯拉以鲶鱼的身份放入市场,刺激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今自主崛起,特斯拉在技术和产品上并没有那么快更新迭代的情况下,将如何面对不断卷出新高度的电动车市场?

    0 ¥ 0.00
  • 高息高返全面叫停,车市将迎来涨价潮?

    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加快改革进程,先是工信部密集推出一系列“史上最严”监管政策,随后就是央行等六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者的指导意见》,要求多地银行行业协会发布汽车消费金融服务自律公约,明确禁止高息高返的金融政策。

    11 ¥ 0.00
  • 汽车为何变成郁闷话题?

    营销转场,游戏改变,流量追逐,直播登场。如此这般,变化太快,还没等反应过来,行业变天,让人熟悉又陌生起来。

    14 ¥ 0.00
  • 内卷浪潮下,车企下一个掘金地在哪?

    2025年5月全国乘用车库存量攀升至345万辆,同比增加16万辆,这些库存足以维持54天的销售需要,行业库存创出近两年新高。如何解决汽车行业供过于求的难题?

    10 ¥ 0.00
  • 东风重塑自主板块,新公司将冲锋陷战

    6 月 26 日,东风集团宣布成立奕派科技,旨在整合商企、研发、生产等全价值链资源,推进自主乘用车事业发展。奕派科技业务覆盖东风乘用车旗下风神、奕派、纳米三大自主品牌。从长安成为独立央企、东风集团整合升级可见,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改革的深水区。

    18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0-08-12 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