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消费缺什么?
中国汽车不入流的原因现在看来还是缺少文化?
说实在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汽车能够吸引眼球的基本上都是洋品牌,稍有个性的就是跑车之类车型。不过,数得过来的也就是那几个牌子。但定下神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中国不缺汽车购买力,缺的是发现或独到的眼光和鉴赏水平。说中国车主没文化一定会遭人骂,甚至被打的可能性都有。走在大马路上,或在小巷和僻静处,扫视或远看,汽车在点缀生活,虽不见车主,第二身份业已透露,他们都是行走在这个社会上升通道的群体,或已到了享用和拥有的成功人士,谁还敢小觑?
对有钱人来说,买一辆豪车就像买一件时装那样容易,对于官员来说那就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待遇,自然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买一辆经济性的私家车就会觉得无比快乐,就有了幸福感。所以,背景不一样,对于汽车的态度和理解就天差地别。
事实上,金钱是买不来属于心灵的享受,并不是有钱就能买来文化。汽车也是如此。这是非常浅显的常识,有时就会变成一个严肃的问题。凡是去过国外汽车博物馆参观过的人,就会有所感触,这倒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车都是稀世珍宝,主要还是隐藏在车背后的人文故事吸引人,或者说,其历史价值和发明创造提示人们对汽车的敬畏。如奔驰一号车,难道奢华吗?T型车就伟大吗?菲亚特小老鼠就奇特吗?甲壳虫就珍贵吗?
实际上,那些车朴实而又平凡,但放在博物馆里就会蓬荜生辉,不容低估它的价值。只有了解曾经走过的历史,感知生活的见证,就不会数典忘祖。
正因为此,这些国家都很尊重这些车的价值和历史,把它们供奉起来,让后人观瞻。包括同时代的生活物品及娱乐方式,精神层面的东西,由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汽车文化。如美国的汽车文化,带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表达的是开放自由,民主激进的思潮,没有门第和繁琐的礼数束缚,不仅有官方的汽车博物馆,还有私人汽车收藏馆,并分赛车馆、专业馆和主题馆等。把丰富的汽车世界演绎成了内涵生动的表达文化。尽管美国的历史并不长,但汽车的历史文化之发达显然是走在世界的前列。
同样,在意大利,如菲亚特新500上市这一天,来自全欧洲的老500的车主有上百辆聚集在都灵市中心的广场庆贺他们新车型的诞生,同时也释放出他们对于汽车的挚爱和痴迷。其中有艺术家把老500做成了艺术品供人欣赏,也有人把老500改装成华丽的敞篷车招摇过市,还有一些老人坐在自己的老500身旁讲述过往与车的故事,但更多的人是借助这款车回到了过去的岁月在尽情地怀旧。这样的情景如果不置身其中是感受不到汽车是有生命的,它是会表达情绪和传递情感的伙伴,甚至于会成为厮守的"情侣"。
在欧洲,可以看到不少汽车博物馆和主题汽车博物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带有很强烈的个性和自己的风格,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组成中的一部分。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汽车博物馆现象则在无意中彰显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力,表达了一种话语权。
有人设想,在欧洲开辟出不同线路的"汽车博物馆"为主题的旅游线路,那是针对中国游客设计的。在老外眼里,中国已经成为汽车消费大国,对于汽车肯定感兴趣,想不到反馈信息令人失望,应者寥寥。相对于欧洲汽车博物馆门庭若市的现象,国内则截然不同,迄今为止最大的上海汽车博物馆则是门可罗雀,投资数亿元建造的汽车博物馆成了徒有虚名的摆设。
同样,国外的汽车赛车场,就像民间的体育场馆,利用率很高,一到赛事期间,就像庙会和集市,热闹而充满生活气息。但在国内就大跌眼镜。如投资26亿元建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上海F1赛车场,每年就举行一场比赛,其余时间都在睡大觉。再有,名声大噪的上海天马山赛车场,本来想靠汽车赛事混饭吃,想不到被汽车厂商包圆了,变成了汽车厂商的秀场,每月排得满满的,早已远离初衷,赚得盆满钵满,不知道北了。
也许我们缺的就是这些。把汽车当作了物质炫耀的攀比方式,或者是带有社会属性的阶层划分。扫描当下的汽车消费,除了更加浓艳的脂粉气外,还浸透着功利的腐朽味,不时还有"汽车暴力"横行霸道,在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为代价的汽车繁荣面前,充斥在人们视野里的广告和传递的信息不是阿谀奉承,就是低劣忽悠,要不就是皇权遗风,侈靡煽情,缺乏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气场。
文化是生活的底色。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汽车的理解是停留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权力地位极左认知与官本位基础上,后又被财富和腐败所替代,现在又滑入享乐和身份的泥潭里。透过这样的认知过程,汽车由"梦"一夜之间变成了"玩物",来得太快,岂能不产生误导,被迷失?
如果说中国汽车繁荣的话,不如说是汽车的暴发户。而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飙车案、醉驾撞人案、二奶车、富二代车、宝马加长车、凡是当官都坐四个圈等现象,不都足以证明是没文化的表现?
有人说,汽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汽车成了一种表达工具,或是一种人体的包装,更多的是一种虚荣的狂欢,失去了对本体意义的诉求和思考。
看了国外以汽车为轴心的文化和生活就会发现在分享现代化文明成果时,人文素养和国民素质是多么重要。拥有汽车不等于代表了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汽车消费须补上文化这一课,这对于中国步入汽车社会尤为重要,否则,汽车就会成为脱了缰绳的野马,岂能不忧?
(首发《东方早报》|201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