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悠自己”提醒了什么?
在今年为成都车展造势而举办的"首届全球汽车论坛"上,请来世界各类高端人士与汽车界对话,场面盛大,热闹非凡。客观上为提升成都车展的档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也为业内带来了不少来自"权威"的声音和最新资讯。比如影响最大的就是"2030年中国的产销量将会达到7500万辆"的预测,类似于"2020年,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将开上中国制造的汽车"等恭维话。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如奇瑞的老总尹同耀说,"我想在这个地方说,全球可能都在忽悠中国,我们自己不能忽悠自己,我们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此语一出,立即上了搜狐的微博。
我想,这是实话。也许有些人听得并不舒服,但对汽车行业了解的人心里很明白。不要看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汽车消费大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快接近三分之一达到30%,但谁都心里明白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从公开公布的资料中分析出来的结论令人震惊,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拿走了70%的利润。这就难怪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公司都要把中国当作全球重要市场或第一市场。但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汽车对外开放之初,邀请外国汽车来华投资受到冷遇。凤凰卫视主持人阮次山在此次"全球汽车论坛"上以讲故事的方式证实了这一点。他说,1982年汪道涵当上海市长时,曾邀请日本三大汽车公司来上海投资并提供优惠条件等,却遭到拒绝,理由是"你们经济水平那么低,无利可图"。事隔近30年,现在外国汽车公司大量涌入,趋之若鹜,中国成了全球市场的一块"乐土",这岂能不感慨?
前不久,日产CEO在参加郑州日产第二工厂落成典礼时宣布,到2012年日产要在中国形成年产120万辆生产能力,市场目标锁定10%。现在几乎每家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产销计划都在百万辆以上,同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忽悠中国,如技术、产品、新能源汽车,甚至以合资的自主品牌为诱饵等
现实是,中国市场的繁荣只是表象,去掉华丽的外衣,还剩下什么?媒体评述,"外资汽车品牌占据着核心的汽车技术,并大肆在中国赚取比全球其他地方高得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我们"鲜有自主品牌跻身于国际一流队伍"。正如尹同耀所说,"自主品牌从零市场占有率到今天不到30%,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的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我们的产品品牌形象也是不高,对于后面的发展来说,中国很多的用户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对外国品牌的迷信"。这种提示,无疑是在告诫业界"汽车产业不能盲目地发热",必须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不能一味地任别人忽悠而冲动。比如巴菲特此次中国行,有大半行程留给了比亚迪,引起外界猜测和热议在所难免,用中国俗语说,这位风云人物的突然造访,可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就在比亚迪"系统内"出现危机之时,巴菲特的现身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思考,尤其是股神对比亚迪的追捧,就不能不加以分析和深思。
同样,对于中国汽车产销量将会达到7500万辆的预测,媒体不仅表示质疑,还将这一预测讨教戈恩,回答依旧是乐观,媒体对城市拥堵日趋严重的现状深感忧虑,除一线城市之外,现在二、三线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拥堵。事实上现在汽车产能已经过剩,而一些来自"权威"需求预测的空间还在加码,而无视汽车带来的困境,斥之为忽悠的声浪越来越多。这说明公共舆论也清醒地意识到,汽车不可能无节制地发展。
在汽车研发领域,有人说,中国真正的汽车工程师不足3000人,称得上汽车设计师的也不足百人,连宝马公司研发中心人员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这样的人才现状怎能应付让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开上中国人开发的汽车?在风雨中摔打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比谁心里都清楚自己所要追赶的目标是什么,也希望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华晨老总祁玉民对合资企业干自主品牌表示忧虑,称其是"河水开始犯井水",预示着本土汽车的生存环境会更加艰难。所以,"不能忽悠自己"这既是一种清醒,也是一种成熟。如果我们还陶醉在"汽车大国"的欣喜中那就令人担忧了,好在还有人清醒地意识到,处在被忽悠包围之中的中国汽车业需保持一分警惕,事实上现实的中国汽车并没有让人乐观起来,隐忧不少。
(首发《东方早报》|20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