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汽车角色转变会有时
"对于大国而言,足够强大的制造业对保证本国经济独立自主和长期繁荣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这是美国人在失去世界汽车霸主地位痛定思痛后得出的结论。这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来说同样大有启发。作为实体经济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至今没有动摇过。守住这道防线,心无旁骛,潜心把汽车造好,中国汽车就会回到主场,角色就会转变,就有地位和话语权。
在新中国迎来60华诞之时,汽车产销以突破千万辆大关献上了一份贺礼。由此表明,中国开始走向汽车消费大国之列,扬眉吐气。在弹冠相庆,以销量换来自尊的同时,回过头来再看市场构成和产品结构又很难让人乐观起来。这是为什么?
不用细说,老百姓都看得懂。现在汽车市场的主流品牌还都是洋品牌,主流汽车还都是中国人造的洋车;相对应的非主流品牌和非主流汽车,都是自主品牌和本土汽车,徘徊在中低端市场,身为主场,却有被边缘化的尴尬,谁看了都不会舒服。构成这样的现状,不少人在发牢骚,也有人在反思。
事实上,就汽车普及或进入汽车社会而言,对于当下的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快乐。相反,因汽车而产生的烦恼却多了起来。有趣的是,以前在为没有汽车消费权利而愤懑,为买不起汽车而叹息,把想拥有汽车当作"梦"在追求;而今,遍地是车,又觉得"买得起,却用不起;或用得起,却烦不起"。这又是个"成长"带来的苦恼。
这种变化,昨天还是梦,今天既成现实。变化之快,可称"神速",也可说"巨变",以至于无法适从,感到困惑。也许,人们对迎接汽车社会到来没有足够的准备,不少属于常识性的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如大城市拥堵与停车问题,新车增多与交通事故问题,文明开车与公共道德问题,汽车炫耀与社会分层问题,消费诉求与精神满足问题,等等。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都因汽车发展太快,应接不暇,出现了瓶颈。
这是预料之中的现实问题,并不奇怪,倒是应正视的发展中问题须倍加关注。本以为有了车就会便捷,带来效益和愉悦,实际上并非如此,倒是变成了攀比的虚荣,或是身份的异化,就连小孩都能看懂"奥迪能掐宝马"的社会学意义,不管什么车加长不会错,气派最要紧。于是,汽车消费在中国并不是个单纯的消费问题,而是参杂了很多非消费的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就使得汽车成了一个折射社会现象包括其产业在内的多棱镜、万花筒,属于进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另一方面,在急速转型的社会里,汽车又成了一个易于表现的推进器,在人们的视野里,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都以消费的名义在展示不同则面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事实。
从这样的语境中观察汽车,就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在汽车上的投影,而不是单一的产业和产品那么简单,如果置身于更大的背景来看汽车就会释然,觉得一切都会改变,成熟起来,丰富起来,有内涵起来。毕竟,中国汽车消费走过的时间并不长,屈指算来,真正意义上才十年。
就汽车产业而言,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并非夸大,支撑偌大市场和产业目前还是以合资企业和产品为主。相信这只是个过渡(汽车合资与技术引进不是目的,通过国产自立才是目的),最终汽车的主场还会回到自主品牌手里。近年来市场格局的变化已经在预示着这种改变的态势。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统计数据来看,自主品牌与进口车和合资品牌正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市场份额达到34%),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品牌的上升空间会随着"两低"(价格低、品质低)现象的克服,产品等级的提升,与洋品牌平分秋色的预期不会很远,尤其在A级车领域的突破是完全可能的。值得关注的是,合资企业生产5万元家轿,打出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包括合资产品的本土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自主品牌回归主场在作铺垫营造气场,而"国家队"介入自主品牌所产生的影响力直接带动本土汽车崛起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它所形成的共识正在转化民众的支持力量日趋壮大。
以国际化的视野注入自主创新,凸现中国元素,使自主品牌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所产生的附加值正在逐步形成,即以制造型向技术型、创意型转变正成为当下自主品牌转型的重要特征。如当下几款市场走俏的自主品牌已经崭露头角,完全可以与洋品牌叫板。正如消费者所说,当汽车消费回归于理性时,自主品牌就会显示出其本土化的优势(价低、质优、时尚化),逐渐成为撬动市场的支点。
"对于大国而言,足够强大的制造业对保证本国经济独立自主和长期繁荣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这是美国人在失去世界汽车霸主地位痛定思痛得出的结论。这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来说同样大有启发。作为实体经济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至今没有动摇过。守住这道防线,心无旁骛,潜心把汽车造好,中国汽车就会回到主场,角色就会转变,就有地位和话语权。
(首发《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