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好书连载    电动车能否“弯道超车”?

电动车能否“弯道超车”?

颜说:新能源汽车的厮杀将不可回避,表面看是技术竞争,但背后则是对未来市场控制权的争夺。

微信号:HEYANYUECHE

凡是观看过今年在深圳举行的世界电动车展会的人,对展会超乎异常的热闹和涌动的参与热情 ,以及对未来市场前景释放出来的不同期待的信息想必会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在激情被点燃之后,普遍的感觉还是一个表象的盛宴,却难掩潜藏的尴尬和困惑。

尽管这是难得火爆的场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但还是有点难以理解,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过,最直接的提示就是电动车带来的是巨大的商机,还有产业战略转型的出发点基本一致。小小的电动车展,4.5万平方米的展台面积却聚集了350家厂商,国内外汽车厂商争先恐后挤进展会,深怕被遗忘,说是个擂台,其实就像个林子,现在大了(吸引了国内外汽车厂商踊跃参展),什么鸟都有。冷静的观察者们对此评价,"这是一个乱象丛生却活力四射的会展",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电动车是鱼龙混杂,难辨良莠,倒是像湖面上漂满了葫芦,但未必都是船,加上看客多于展品,在提供不少信息的同时,也在提醒,"一哄而上的电动车"会带来什么?

中国的电动车研发可谓一夜梨花开,像是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眼花缭乱。这就困惑了。以前很少有人问津和涉足,现在几乎整车企业都卷入了这场研发大战,与汽车不搭边的也介入了,冠以不同叫法的电动车层出不穷,而都声称"突破"和"创新",这就不得不引人关注。于是,电动车爆出冷门,一下子被催生出个热门产业,似乎已呼之欲出既成事实。

在此次展会上,大家熟悉的"弯道超车论"再次得到了印证,不设门槛的展示,成了草根的狂欢与权威的对垒,虽是百家争鸣,但也无章可循,这就难以界定和判断。但有些车企表示,他们要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信心依旧勃勃,而有些企业甚至带来了用手工敲出来的电动车,声称"20分钟充电即可行驶300公里",颠覆了常识,使人匪夷所思。故有人掀开后备厢一看,整车一半被电瓶所占。内行人说,现在不少所谓的电动车尚未摆脱"电瓶车"的概念和束缚。

这就使人想起,在今年日内日瓦车展上展出的一辆"都市绿色电动车"奥迪A1 e-tron,市区续航里程也不过50公里左右,长距离行驶要依靠"增程工程"(通过补充电能技术)来完成,实车试验也不过是200多公里。380伏锂电离子充电蓄电池的额定功率为12千瓦时,有96个菱形电池组成,重量不到150公斤。而配备了蓄电池组的整车重量仅1190公斤。

凡是试驾过电动车人就会有对比体验,会问相关参数和技术来源及整车重量等,在实车面前即便是不懂技术的人试驾一下也能分辨出个差别。不过,现在国内外的电动车都处在试验阶段,成为产品的也不多,不过,在未来几年里,其市场化的步伐加快是事实,而且有的已列出了商业化生产的时间表。比如,奥迪首款纯电动车在2012年就要量产,上市销售等。

所以,处在电动车市场化破壳的前夜,出现"电动车热"并不非偶然,其潜在的市场诱惑对谁都是一次机会。问题是,面对巨大的商机你准备好了吗?是否有这样的技术储备介入此市场?但纵观当下中国电动车研发的现状,有人一言以蔽之,斥之为"大跃进",急功近利的浮躁。见多识广的媒体,更是对所谓的"弯道超车论"提出了质疑,怀疑持此论的一些厂商是真不懂还是假装不懂?随着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其复杂程度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要比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门槛还要高。专家们认为,目前国内电池技术没有原创,又没有人肯从头研发,总想走捷径,成本高,可靠性差,在关键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就使劲地把电动车往市场上推会有很大的风险。

"电动车,首先是汽车的概念。"国外研究者认为,作为电动车不能对现有的汽车功能有所减弱,同样需要强劲的动力和驾驶的乐趣,要有操控感。否则就没有优势,替代不了或超越传统的汽车。其次,要采用清洁电能,而不能产生新的污染。再是使用的方便性,成本要低,能消费得起。对于这样的标准,电动车上路才有意义,但对汽车产业来说,不仅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全新技术路线的战略转移,显然,进入门槛并非简单的"弯道超车"理念就能过弯。

严峻的现实表明,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所为的车企一般都是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中的领先者,同时在促进产业转型方面早就未雨绸缪,做好了技术上的战略储备。近年来,为了迎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汽车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有所动作,不仅推出了已经商品化的混合动力车,还组织媒体试驾电动车,展示燃料电池车等,传播他们的商业化企图和战略主张。所以,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厮杀将不可回避,表面看是技术竞争,但背后则是对未来市场控制权的争夺。而由此引发的电动车热,看来仅作议论还远远不够。

(首发《东方早报》|2010-11-18)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现在“出海”,理想汽车能找到“理想”的海外市场吗?

    理想汽车正在加码海外市场。在中国车企已经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的当下,以及面对国际市场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理想汽车能吃到海外市场的红利吗?

    0 ¥ 0.00
  • 车展为何诞生于上海?

    回望历史,瞭望未来,不论是汽车,还是时代,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的历史关口,无不为今年的上海车展充满期待,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家都坚信,汽车在当下仍旧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

    0 ¥ 0.00
  • 门外汉搞不定,这两家车企不约而同让老将回炉

    近日,车企人事变动频频,沃尔沃汽车全球CEO骆文襟(Jim Rowan)和乐道品牌总裁艾铁成的离职较为引人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车企高管之位难以坐热。

    10 ¥ 0.00
  • 极氪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极氪辨识度除了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外,还传递出拥有“灯塔型”的元素,有迹可循的创新,以及超越汽车范畴的国际化开放思维,拥抱全球化的气派和能力。从不生产无聊汽车的清醒,到提供个性化诉求的多元价值,极氪带给行业的启示不仅是产品的豪华和高端,还有非物质的共鸣和自信。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极氪品牌的崛起,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内生力,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尊重的文化自信?极氪做到了。

    16 ¥ 0.00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19 ¥ 0.00
  • 中国激光雷达新贵是否畏惧这份做空报告?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风头最盛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被美股市场上的一家做空公司盯上了。蓝鲸资本的指责是否站得住脚?禾赛又将如何应对?

    23 ¥ 0.00
  • 北京越野BJ40:硬派车谋变顺应时代潮流

    “智驾平权”、“豪华平权”等一众“平权概念”被提出,一时间“追求平权”成了行业的风气,仿佛造车者脱离了“平权”就不会了造车,也有人将此称为“潮流”,视作内卷加剧时代的特产。从本质上看,这属于新营销的手段,能拉近买卖双方的距离,刺激消费。因此,当北京越野打着“越野平权”旗号推出BJ40增程版时,不难发现硬派越野的细分赛道也正在求变。

    0 ¥ 0.00
  • 宝马开窍了?360度全链AI战略加快智能化步伐

    近日,宝马汽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推动AI大语言模型上车,随着AI大模型技术愈发成熟,宝马汽车看到希望,随即发布360度全链AI战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战略频繁失误的宝马能否凭借人工智能扳回一城呢?

    0 ¥ 0.00
  • 领克900直面问界M9,能否创造高端局的奇迹?

    近日,领克900正式预售,新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33万到43.5万,定位为大型SUV,基于SPA Evo大型电混专属架构开发的领克900作为领克极氪整合之后首款产品,这台车型直面问界M9、理想L9等车型,新车能否创下新能源大型SUV销量新纪录?

    10 ¥ 0.00
  •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13 ¥ 0.00
  •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10 ¥ 0.00
  • 踏入纯电底盘“无人区”,仰望U7欲以黑科技破圈

    以往,合资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基本掌握产品定价权。但这一切已发生变化,自主品牌重塑了供应链体系和创新了颠覆性的技术,开创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时代,并史无前例地突破了车市50%的防线。继大众车市之后,豪华车领域就是自主品牌下一个要占领的高地。

    15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19-03-13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