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好书连载    雪佛兰百万辆的启示

雪佛兰百万辆的启示

颜说:回顾刚刚过去的十年,上海通用留给我们的则是清晰的成长脚印。别克,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产品,率先打响了中高级轿车的第一炮。而"十万元家轿"赛欧的导入,为中国汽车元年的开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微信号:HEYANYUECHE

今年7月28日,雪佛兰在中国迎来了第100万位车主。这个数字对于厂商来说意味着此品牌的销量进入了百万俱乐部行列,开始担当起开疆拓土的市场使命。如果从品牌的角度看,迄今为止,雪佛兰仅用5年时间,由导入、培育、成长,再由成熟升变为主导,它所提供和释放的也许不单纯是个销量的概念,而是企业综合实力及竞争力的体现。

回顾刚刚过去的十年,上海通用留给我们的则是清晰的成长脚印。别克,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产品,率先打响了中高级轿车的第一炮,终极了中国汽车在中低端车徘徊不前的市场格局,撬动了产品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举被业界看作是新一轮汽车发展的分水岭。而"十万元家轿"赛欧的导入,为中国汽车元年的开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它的意义和示范效应至今都在影响着中国汽车消费的走向,并伴随着中国汽车社会一起发展和进步。

所以,作为上海通用多品牌战略中的重要举措,雪佛兰品牌的推出对于做大市场基盘,奠定行业地位,更好地体现"大厂造小车"的理念,增强产品的亲和力和市场的认同度搭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产品平台和广阔的市场舞台。重要的是,雪佛兰为中国汽车消费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打开了一扇丰富多彩的汽车消费窗口。

众所周知,雪佛兰是个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有"美国汽车第一品牌"之称,它的影响力成了美国车的化身。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此品牌就是家喻户晓的出租车品牌,出没于大街小巷,茶楼酒肆,社交场所,在老上海的风情里,雪佛兰的汽车广告成了怀旧不可或缺的背景。

2005年,雪佛兰重返上海,再度唤起人们的记忆。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是作为家庭用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打的是"百姓买得起的"牌,由此,风生水起,打破了传统家轿的思维和概念。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雪佛兰不是从大型车起步,而是选择了从小型车入手,由低端向高端做起,从单一车型向多元车型发展,注入年轻、阳光、个性化的时尚元素,并兼顾到大多数家庭的需求,营造出一个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消费气场,摆脱了市场附庸的地位,独立门户,自成一派。首次把消费定位瞄准在新生代人群身上,借助赛欧品牌效应向细分化市场延伸、拓展,把这一国际品牌深扎在"社会生活"里,赋予了诸多中国元素,并转化为营销力,生成出"畅销车"的概念。对此,雪佛兰在整合流行文化,如音乐、绘画、艺术、运动、影视、娱乐等,娴熟老到,游刃有余,尝试了各种时尚符号的植入,包括社会资源在内。斩获颇丰,引领风气之先。

事实上,这就是营销。民调显示,在同类品牌当中,雪佛兰无论是产品上市,还是品牌推广,或是其他活动,都做得有声有色,颇具内涵,引起外界的关注。如最典型的是今年1月在成都上市的雪佛兰新赛欧活动,以盛大场面凸现"全民理想家轿"扎根于百姓市场诉求的真实场景。此外,以一曲"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心对自由的向往"唱红了雪佛兰科帕奇,将SUV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吊足了年轻人想拥有的胃口。这就很自然地会想到羽·泉为赛欧创作的流行歌曲旅程,以及新赛欧的《多好啊!》。再有,同样做公益,雪佛兰的"红粉笔乡村支教计划",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响应和支持,"用一支红色粉笔,画出彩色的未来" ,提升了品牌的厚度和责任感。

综观雪佛兰在这五年当中的一些列活动,都在致力于全方位地阐述它的产品价值,表达它的品牌理念,演绎它的文化内涵,旨在挖掘雪佛兰与生活的内在真实需求,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关系。

调查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雪佛兰品牌知名度达到99%,是中国年轻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之一;业已形成7大产品系列,几十个品种,几乎覆盖了乘用车的各个细分市场,成为国内成长最快的国际品牌之一。值得关注的是,从2005年2月到2009年2月,雪佛兰用4年时间实现了第一个50万辆销售。其后,仅用了一年半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二个50万辆的销售。今年上半年雪佛兰销量218,951辆,同比增长144%。而今年1月上市的雪佛兰新赛欧,上半年就创下了单一车型5.5万辆的销售业绩。这些数字证明,凭借产品竞争和销售渠道及服务网络的优势,雪佛兰以全系列车型的姿态出击市场已步入佳境,进入了收获期。尤其是近年来的后续产品的提升,加大了市场的"进攻性",使品牌的含金量大为提升,夯实了根基。

那么,雪佛兰给上海通用带来了什么?毋庸置疑,雪佛兰在为企业创造销量的同时也扩大了市场的基盘,也为雪佛兰找到了"扎根"中国的感觉,提供了为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首发《东方早报》|2010-08-05)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门外汉搞不定,这两家车企不约而同让老将回炉

    近日,车企人事变动频频,沃尔沃汽车全球CEO骆文襟(Jim Rowan)和乐道品牌总裁艾铁成的离职较为引人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车企高管之位难以坐热。

    0 ¥ 0.00
  • 极氪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极氪辨识度除了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外,还传递出拥有“灯塔型”的元素,有迹可循的创新,以及超越汽车范畴的国际化开放思维,拥抱全球化的气派和能力。从不生产无聊汽车的清醒,到提供个性化诉求的多元价值,极氪带给行业的启示不仅是产品的豪华和高端,还有非物质的共鸣和自信。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极氪品牌的崛起,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内生力,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尊重的文化自信?极氪做到了。

    11 ¥ 0.00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17 ¥ 0.00
  • 中国激光雷达新贵是否畏惧这份做空报告?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风头最盛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被美股市场上的一家做空公司盯上了。蓝鲸资本的指责是否站得住脚?禾赛又将如何应对?

    21 ¥ 0.00
  • 蔚来是否在为宁德时代做“嫁衣”?

    资金捉襟见肘问题一直困扰着蔚来。除了提高销量,去找新的投资对蔚来掌门人李斌来说也是要事。最近,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计划投入25亿到蔚来能源,这对于持续亏损的蔚来而言,究竟是扭亏为盈的机会,还是饮鸩止渴?

    16 ¥ 0.00
  • 期待车展,期待大众

    在中国,大众品牌家喻户晓。每逢车展,大众总以集团名义,庞大阵势占据C位,格外抢眼,尤其是在上海国际车展上,以半个主场的身份,展示其在华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全球范儿。所以,最先收到邀请函并不意外,而今年的看点才是关键。不论是对于大众集团还是其他外资汽车公司,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将会作为东道主的身份登场,以不同于以往的改变精彩纷呈,预示着一个中国汽车的时代大幕徐徐开启。

    25 ¥ 0.00
  • 领克900直面问界M9,能否创造高端局的奇迹?

    近日,领克900正式预售,新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33万到43.5万,定位为大型SUV,基于SPA Evo大型电混专属架构开发的领克900作为领克极氪整合之后首款产品,这台车型直面问界M9、理想L9等车型,新车能否创下新能源大型SUV销量新纪录?

    0 ¥ 0.00
  •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9 ¥ 0.00
  •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10 ¥ 0.00
  • 踏入纯电底盘“无人区”,仰望U7欲以黑科技破圈

    以往,合资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基本掌握产品定价权。但这一切已发生变化,自主品牌重塑了供应链体系和创新了颠覆性的技术,开创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时代,并史无前例地突破了车市50%的防线。继大众车市之后,豪华车领域就是自主品牌下一个要占领的高地。

    14 ¥ 0.00
  • 聚焦年轻化市场,奇瑞努力成为“油电双轨”的平衡者

    尽管“油电之争”早已争得不可开交,但结合政策的博弈、车企的表态以及销量的份额,不难看出这两种驱动类型的产品已然达到了平衡,至少短时期内如此。至于那些剑走偏锋的“一边倒”言论,实质上是企业自身发展利益驱动下的片面之词,缺乏格局,难以概全。奇瑞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又在推进高质量燃油车,双管齐下,把选择权留给市场。

    19 ¥ 0.00
  • 星途揽月C-DM上演“理工男式”豪华: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2025年的汽车市场已不是造车新势力的独秀舞台,当更多的传统车企凭借过硬的混动技术向高端市场发起总攻,技术平权、智驾平权让我们看到国产高端智能车的希望,星途揽月C-DM这个有着理工男式豪华特质的搅局者,让人看到了豪华品牌对于高端定义的另一种可能性: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17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19-03-13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