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达牵手比亚迪?告诉你手握底层核心技术有多牛
撰文|张大川、编辑|康乔
纵观最近大众、特斯拉的一系列发布会,掌握底层核心技术是这些发布会的主基调。相比于内燃机时代,主机厂更多的进行一个整车集成方面的工作,新能源汽车时代,比拼的是主机厂对于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系统的掌握能力,也有对于IGBT、碳化硅功率模块开关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办法突破这些技术限制,那新能源时代主机厂必将受制于零部件公司。比亚迪能够赢得大众、丰田的青睐,是其对底层技术攻关的回报;同时也符合这两家企业在国内的长远布局。
斯柯达为什么不在国内采用MEB平台
与大众ID.4系列同源,首款采用大众MEB纯电平台的斯柯达ENYAQ iV车型,已经正式在捷克共和国姆拉达·博莱斯拉夫的主要工厂开始量产。如果斯柯达在国内将和比亚迪合作的话,大概率意味着这款车型就将不会进入国内市场。大众当前在国内已经有三家合资企业,无论是南北大众还是江淮大众,都已经确定将引入MEB平台。如果再将ENYAQ iV引入国内,必然会和南北大众已经国产化的两款ID.4车型形成直接的竞争。如果再考虑到江淮大众也将引入MEB平台,同时江淮大众车型定位会比南北大众更低的话,斯柯达再使用MEB平台的话将直接和江淮大众形成正面冲突,价格区间将存在全面重叠。考虑到大众在江淮大众占股达到75%,斯柯达给江淮大众的MEB电动车让路也就理所当然。
从斯柯达角度来说,成本因素也是其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其中不仅是大众MEB平台的摊销,更是MEB平台的物料成本。之前大众在MQB平台上就遇到过低成本车型不得不和定位较高的中高端车型共用一个底盘,导致定位较低的车型盈利受到影响的问题。所以说,斯柯达在国内,一方面需要错开和大众品牌车型的定位,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确保自己的单车盈利水平,所以综合下来,放弃MEB平台,选择比亚迪的低成本解决方案也并非不可能。当前,斯柯达在国内市场地位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销量持续走低的背后是斯柯达品牌号召力和售价不被国内消费者认可。在上汽大众自身大众品牌车型降价以及自主品牌车型产品力不断提升的双重夹攻下,斯柯达唯有推出更高性价比车型才能在国内站稳脚跟,也只有扩大销量才能谈日后不断的品牌提升。
比亚迪手握核心技术有多牛
早在2019年,丰田就官宣和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丰田将借用比亚迪的纯电动平台,在2025年前向中国市场投放挂丰田标致的SUV车型。如果再能和大众集团旗下的斯柯达合作,那无疑对于比亚迪是一个重大突破。比亚迪同时获得丰田和大众两大汽车集团的认可,对比亚迪乃至整个中国汽车工业都是一个不小的荣耀。
但对比亚迪来说,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突破仍然不能放松脚步。丰田也好、特斯拉也罢,其实更多还是将比亚迪作为一个过渡方案,或者说通过比亚迪来更好地了解国内电动车市场。相比于其他主机厂,比亚迪经营国内电动车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对于消费者使用习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这些经验是至关重要。
比亚迪要想可以一直维系这样的合作,肯定需要在技术领先性诸如刀片电池或者产品性价比上展现出比外资巨头自己研发纯电动车型更大的优势。这样和丰田、斯柯达的合作才能够长久,说不定其他品牌都会通过和比亚迪技术合作的形式,来快速拓展自己的电动车车型矩阵。由此才能真正促进比亚迪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其实这些企业选择和比亚迪合作的初衷,与最近传出的特斯拉需要和丰田在小型SUV领域合作的目的基本类似。从研发到投产一个全新平台或者车型,投资都是数以十亿计,如果可以和其他主机厂进行合作,取得共赢局面,那何乐而不为呢?
警惕腾势现象
比亚迪最近和丰田和斯柯达合作接连取得突破,但作为比亚迪和戴姆勒50:50成立的合资企业,腾势的局面并不乐观。当前,腾势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最新款腾势跨界车型(腾势X)无法获得成功,戴姆勒就很有可能退出这个合资品牌,一旦没有戴姆勒的支持,腾势这个品牌基本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从2015年至2020年,腾势年销量分别为2888辆、2287辆、4713辆、1974辆、2089辆、4175辆,在国内风风火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只能称得上是一个被边缘化极其严重的车企。另外,之前寻求比亚迪代工的滴滴也屡屡传出要亲自下场造车的新闻,并在国内大肆招募团队。滴滴寻求造车之中更大的自主权,与其当前在和比亚迪合资公司中只占股35%不无关系。
不过,和丰田和斯柯达的合作,能否避免之前腾势的老路,使得整个合作能够延续,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当前,国内正掀起第二波互联网公司造车的新高潮。在很多希望跨界造车的资本眼里,比亚迪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对于比亚迪来说,如何把控好代工和主业之间的关系,用代工所赚取的利润来进一步巩固比亚迪在三电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这是一个值得其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点评
丰田也好,斯柯达也罢,它们和比亚迪的合作,都是出于其中国战略需要的角度出发。比亚迪在给这两家巨头提供技术输出的同时,需要避免这两家车企的产品反过来倾轧比亚迪自己的车型。毕竟在品牌号召力方面,比亚迪并没有丰田那般强悍,也不一定能够超过斯柯达。如何利用和这两家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夯实与提高比亚迪在国内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地位,为未来更大收益打下基础,需要比亚迪管理层从当下就开始思考起来。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