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深度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陈德军、编辑|禾 子

 

小鹏汽车的野心不止汽车,还有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上月下旬,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改名背后,是企业战略的全盘调整,是销量爆发、技术复用与资源博弈的三重交响。

资本市场反应最为迅速,小鹏汽车股价近段进入上行通道,一度高达106港元,虽然随后有所回调,但依然处于80港元以上的高位。从“车企”到“科技集团”,何小鹏的宣言掷地有声:“未来十年,我们要用移动科技重新定义人类生活半径。”

 

生死时速下的惊艳逆袭

2024年是小鹏命运的转换点。此前的销量一度很不乐观。蔚小理三兄弟,只能靠理想支撑门面。痛定思痛,小鹏用两把"屠龙刀"劈开生路,用一年时间实现了销量狂飙。

 

MONA M03,搭载自研图灵芯片和XNGP智驾系统,入门就有L2级智能驾驶和自动泊车,起步515km的续航,11.98万元起售,将高阶智能驾驶门槛击穿至12万元区间。MONA系列上市3个月销量破3万辆,半年交付量超10万辆,迫使比亚迪海豚降价1.5万元应战。

P7+,车长5米、轴距3米的C级轿车,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续航在600km以上。以"19万买L4级智驾"颠覆行业认知。上市首月订单破2万,逼得特斯拉Model 3连夜调整终端优惠策略。

 

这两款"价格屠夫"贡献了80%的销量,单月交付峰值突破4万辆,硬生生把企业从ICU拽回牌桌。于是,才有了2024年这份差强人意的财报:营收408.7亿元,同比增长33%,净亏损从103.8亿元收窄至57.9亿元,手握419.6亿元现金储备。

销量只是表象,小鹏的收获远不止回笼的现金。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次深刻手术,为企业做了一次内伤清理。

2023年,大众CEO贝瑞德亲自跑广东找何小鹏吃饭,饭桌上跟何小鹏说“你们的采购价有些不合理”假如此时何小鹏还没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那后面说出的数字可以让任何一位老板脊背发凉。“比市场价高出了25%。”贝瑞德这样告诉何小鹏。

此事源头是德国大众看上了小鹏G9的生产线,提议合伙研发两款新车。但正式合作之前,德国人肯定要派人来调查,调查的结果让德方震惊。于是贝瑞德委婉地告知了何小鹏。

另一个关键人物是在长城干了30年的悍将王凤英,在到小鹏之前就提醒过何小鹏关于采购的问题。在王凤英成为小鹏总裁之后,“鹏凤组合”铁腕清洗供应链,174家关系户被踢出供应商名录。改革后单车成本下降18%,为价格战储备充足弹药。

一系列变革之后,销量回升支撑小鹏进一步完成全盘战略调整。

 

技术复用的生态魔法

 

小鹏在汽车领域的积累,为起飞完成了助跑。

这家“不务正业”的车企,正在向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芯片等领域。而这些并不需要全新拓展,此前的研发早就瞄准了未来方向,为起飞奠定了基础。

飞行汽车方面:旅航者X3飞行器的感知系统,直接复用汽车XPILOT 5.0的算法模块,研发成本降低40%。跨场景数据训练通过数亿公里汽车路测数据,优化飞行路径规划。其电池包与G9车型共享生产线,电机则来自小鹏自研的XPower 4.0平台。

 

人形机器人方面:PX5人形机器人的导航系统,脱胎自小鹏自动泊车技术。关节电机则复用了汽车电驱工艺。

芯片方面:原本应于汽车的图灵3.0芯片,在照常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前提下,可以让机器人端实现多模态交互,飞行器端完成实时空域避障。

这些技术复用,为小鹏进军新领域节省大量资金和时间,使汽车企业向科技企业的转型顺理成章。

 

尚未扭亏的小鹏能飞得高吗?

销量供给资金,复用节约成本,使科技生态扩张成为可能。虽然逻辑上形成了闭环,但现实压力仍然巨大,多线作战对各方面的资源都造成挑战。

首当会面临资金的压力。虽然上年度的销量为小鹏带回大笔资金,但毕竟企业还在亏损,难以直面研发成本的“狮子大开口”。2024年小鹏研发投入占比22%,高于蔚来的18%和理想的15%,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68亿元。转型科技集团后,需要在飞行汽车、机器人、芯片,以及原来的汽车方面四线作战,研发预算可能突破150亿元。而且,研发投入通常会逐年递增,除非销量再有大的突破,否则小鹏的弹药备受考验。

此外,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小鹏汽车在售后服务方面以及品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小鹏汽车要转身变成科技帝国,需要从方方面面不断突破,在汽车行业,其不仅要面对国内车市残酷的竞争,还要加快全球化的步伐,不断扩张汽车销售的版图。2月22日,小鹏汽车在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举行第255批次海外发运仪式,这是小鹏海外战略的剪影。小鹏汽车在欧洲、东南亚、印度、中东、非洲的布局逐年深化。按小鹏的计划,在2025年底将进入60个国家和地区;未来 10 年,小鹏要做到一半销量来自海外市场,力争成为中国中高端新能源品牌出海份额第一。何小鹏还直言:“卖车只是起点,我们要输出整套智能出行生态。”不过,海外车市也并非坦途。何小鹏在内部信中坦言:"全球化不是请客吃饭,是带着镣铐跳舞。"

 

点评

当新能源汽车行业身处普遍亏损和价格战的泥潭时,小鹏撕掉了"车企"标签,将战火引向了天空,从更高维度对格局的重写,志在成为科技巨头,这或许为全行业创造了新的思路。不过,多线开战,不仅对资金链会有更高的要求,还有在管理等方面也面临着重重考验,尚未扭亏的小鹏是否已准备了应对之策?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极氪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极氪辨识度除了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外,还传递出拥有“灯塔型”的元素,有迹可循的创新,以及超越汽车范畴的国际化开放思维,拥抱全球化的气派和能力。从不生产无聊汽车的清醒,到提供个性化诉求的多元价值,极氪带给行业的启示不仅是产品的豪华和高端,还有非物质的共鸣和自信。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极氪品牌的崛起,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内生力,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尊重的文化自信?极氪做到了。

    0 ¥ 0.00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16 ¥ 0.00
  • 中国激光雷达新贵是否畏惧这份做空报告?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风头最盛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被美股市场上的一家做空公司盯上了。蓝鲸资本的指责是否站得住脚?禾赛又将如何应对?

    18 ¥ 0.00
  • 蔚来是否在为宁德时代做“嫁衣”?

    资金捉襟见肘问题一直困扰着蔚来。除了提高销量,去找新的投资对蔚来掌门人李斌来说也是要事。最近,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计划投入25亿到蔚来能源,这对于持续亏损的蔚来而言,究竟是扭亏为盈的机会,还是饮鸩止渴?

    13 ¥ 0.00
  • 期待车展,期待大众

    在中国,大众品牌家喻户晓。每逢车展,大众总以集团名义,庞大阵势占据C位,格外抢眼,尤其是在上海国际车展上,以半个主场的身份,展示其在华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全球范儿。所以,最先收到邀请函并不意外,而今年的看点才是关键。不论是对于大众集团还是其他外资汽车公司,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将会作为东道主的身份登场,以不同于以往的改变精彩纷呈,预示着一个中国汽车的时代大幕徐徐开启。

    22 ¥ 0.00
  • 极氪为何是中国车递给全球的新名片?

    如今,极氪已经成长为中国高端纯电市场的第一品牌,并被消费者视为当下辨识度最高的产品之一,不仅有温度,还是生活的镜子。如此评价,不止是依据可量化的“外延真理”,还有不可量化的“内容真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自我身份提升的认同,有着对社会生活整体性的判断和远见,已然成为一种势能的载体。

    23 ¥ 0.00
  •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0 ¥ 0.00
  •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0 ¥ 0.00
  • 踏入纯电底盘“无人区”,仰望U7欲以黑科技破圈

    以往,合资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基本掌握产品定价权。但这一切已发生变化,自主品牌重塑了供应链体系和创新了颠覆性的技术,开创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时代,并史无前例地突破了车市50%的防线。继大众车市之后,豪华车领域就是自主品牌下一个要占领的高地。

    12 ¥ 0.00
  • 聚焦年轻化市场,奇瑞努力成为“油电双轨”的平衡者

    尽管“油电之争”早已争得不可开交,但结合政策的博弈、车企的表态以及销量的份额,不难看出这两种驱动类型的产品已然达到了平衡,至少短时期内如此。至于那些剑走偏锋的“一边倒”言论,实质上是企业自身发展利益驱动下的片面之词,缺乏格局,难以概全。奇瑞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又在推进高质量燃油车,双管齐下,把选择权留给市场。

    19 ¥ 0.00
  • 星途揽月C-DM上演“理工男式”豪华: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2025年的汽车市场已不是造车新势力的独秀舞台,当更多的传统车企凭借过硬的混动技术向高端市场发起总攻,技术平权、智驾平权让我们看到国产高端智能车的希望,星途揽月C-DM这个有着理工男式豪华特质的搅局者,让人看到了豪华品牌对于高端定义的另一种可能性: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17 ¥ 0.00
  • 车企接连下场“造人”,人形机器人靠近我们?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位于柏林的一家生产车间引起热议,一台名为Apollo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车间完成精细操作,奔驰计划将在5年内实现机器人造车。从最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亮相,到宇树机器人表演,除了机器人科技公司在这条赛道竞争,各家车企也纷纷“凑热闹”: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车企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18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5-04-07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