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深度    车企接连下场“造人”,人形机器人靠近我们?

车企接连下场“造人”,人形机器人靠近我们?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位于柏林的一家生产车间引起热议,一台名为Apollo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车间完成精细操作,奔驰计划将在5年内实现机器人造车。从最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亮相,到宇树机器人表演,除了机器人科技公司在这条赛道竞争,各家车企也纷纷“凑热闹”: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车企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蔡家伦、编辑|禾 子

 

从特斯拉Optimus到小鹏Iron,从广汽GoMate到小米CyberOne,车企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3月18日,长安汽车披露,对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供应商公开寻源;同日,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将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这场跨界既是AI与机器人技术“井喷式爆发”的必然选择,也是车企争夺未来智能生态主导权的战略卡位。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还远吗?

曾经一度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承载着许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随着AI技术的跃进,人形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初期。人形机器人最早亮相于特斯拉的发布会上,特斯拉Optimus已经实现与用户简单互动,从技术层次上看,特斯拉Optimus通过沿用特斯拉FSD自动驾驶系统的视觉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动态避障以及路径规划,这与特斯拉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极为相似,因此,不断追求无人驾驶技术的车企们其实有着先天的优势。

前不久,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透露小鹏 Iron 人形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投入使用,并计划于 2026 年实现 L3 初阶能力的量产。距离去年 11 月小鹏 AI 科技日活动仅过去不到5个月,小鹏 Iron 已经实现了实用价值,而这也得益于小鹏 AI 鹰眼视觉系统以及AI 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加持,小鹏机器人的“大脑”采用自研图灵AI芯片,计算力高达3000 T,具备720°无死角环境感知能力。

 

广汽则在2024年推出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融入了广汽自研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云端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能够让机器人在毫米级迅速响应复杂语音指令,甚至在还未在汽车领域实现量产的全固态电池也被运用到人形机器人中,续航能力可达到6小时。小米机器人团队在今年2月23日宣布,旗下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进入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测试,该机器人搭载多块自研芯片且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毫无疑问,核心技术云与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积累。各大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进展,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已经在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距离商业化落地,最终走进千万家庭也只是时间问题。

 

车企造“人”之路漫漫

虽然各大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不断突破,但面对商业化落地还面临着种种矛盾。在智能化方面,尽管车企复用自动驾驶算法看似一劳永逸,但在复杂环境下的动态避障、多任务协同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毕竟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所面临的场景略有不同,后者面对工厂流水线此类机械化生产场景还能应对。如果投入家用,面对极为复杂的场景和多指令,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还差的很远,虽然小米机器人CyberOne目前能够实现45种人类语气情绪感知,但实现情绪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交互流畅依旧有难度。想要让人形机器人做家务恐怕还很难,宇数科技的H1机器人如果仅凭这19个自由度想要实现收纳整理、切菜做饭恐怕是不可能了,就连组装零件这样的机械化工作也显得很困难。

其次,成本问题同样是遏制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的一大重要原因,宇树科技旗下的H1人形机器人开售价格65万元人民币,G1人形机器人9.9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并不现实,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预计售价在2万到3万美元,马斯克表示未来其成本有望降至1万美元。就当前各家企业,机器人仍然是有钱人的大玩具。

 

大多数新能源车目前还存在着续航焦虑,这个问题同样也延续到人形机器人上,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目前续航能力仅为4小时,广汽的GoMate尽管搭载了业界最强的全固态电池,续航能力也仅仅到6小时,想要实现全天候作业需求还差的很远。此外,如果机器人真的能够进入家庭,涉及到的隐私泄露风险也将会是企业和消费者博弈的关键。

 

点评

大多数车企的野心将不止于工业场景,还希望可以造出像汽车一样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人形机器人,但人形机器人从“工具”到“伙伴”的定位转变需要技术跃迁以及产业链完善,正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预计,家用人形机器人上市要比工业端更慢,也不是近两三年可以实现的问题。不过,随着核心部件逐渐国产化,AI大模型与机器人算法融合程度不断增加,人形机器人终将会走出实验室、工厂,有望逐渐进入家庭。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0 ¥ 0.00
  • 中国激光雷达新贵是否畏惧这份做空报告?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风头最盛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被美股市场上的一家做空公司盯上了。蓝鲸资本的指责是否站得住脚?禾赛又将如何应对?

    9 ¥ 0.00
  • 蔚来是否在为宁德时代做“嫁衣”?

    资金捉襟见肘问题一直困扰着蔚来。除了提高销量,去找新的投资对蔚来掌门人李斌来说也是要事。最近,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计划投入25亿到蔚来能源,这对于持续亏损的蔚来而言,究竟是扭亏为盈的机会,还是饮鸩止渴?

    12 ¥ 0.00
  • 期待车展,期待大众

    在中国,大众品牌家喻户晓。每逢车展,大众总以集团名义,庞大阵势占据C位,格外抢眼,尤其是在上海国际车展上,以半个主场的身份,展示其在华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全球范儿。所以,最先收到邀请函并不意外,而今年的看点才是关键。不论是对于大众集团还是其他外资汽车公司,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将会作为东道主的身份登场,以不同于以往的改变精彩纷呈,预示着一个中国汽车的时代大幕徐徐开启。

    17 ¥ 0.00
  • 极氪为何是中国车递给全球的新名片?

    如今,极氪已经成长为中国高端纯电市场的第一品牌,并被消费者视为当下辨识度最高的产品之一,不仅有温度,还是生活的镜子。如此评价,不止是依据可量化的“外延真理”,还有不可量化的“内容真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自我身份提升的认同,有着对社会生活整体性的判断和远见,已然成为一种势能的载体。

    21 ¥ 0.00
  • 上海F1赛事为何没有汽车厂家的影子?

    汽车行业转型,不止是汽车品类,还是车企洗牌和淘汰的深水区,关键是投资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方向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在加剧,消费焦虑,失去定力,已然成为一种阵痛在蔓延……

    18 ¥ 0.00
  • 踏入纯电底盘“无人区”,仰望U7欲以黑科技破圈

    以往,合资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基本掌握产品定价权。但这一切已发生变化,自主品牌重塑了供应链体系和创新了颠覆性的技术,开创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时代,并史无前例地突破了车市50%的防线。继大众车市之后,豪华车领域就是自主品牌下一个要占领的高地。

    0 ¥ 0.00
  • 聚焦年轻化市场,奇瑞努力成为“油电双轨”的平衡者

    尽管“油电之争”早已争得不可开交,但结合政策的博弈、车企的表态以及销量的份额,不难看出这两种驱动类型的产品已然达到了平衡,至少短时期内如此。至于那些剑走偏锋的“一边倒”言论,实质上是企业自身发展利益驱动下的片面之词,缺乏格局,难以概全。奇瑞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又在推进高质量燃油车,双管齐下,把选择权留给市场。

    10 ¥ 0.00
  • 星途揽月C-DM上演“理工男式”豪华: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2025年的汽车市场已不是造车新势力的独秀舞台,当更多的传统车企凭借过硬的混动技术向高端市场发起总攻,技术平权、智驾平权让我们看到国产高端智能车的希望,星途揽月C-DM这个有着理工男式豪华特质的搅局者,让人看到了豪华品牌对于高端定义的另一种可能性: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11 ¥ 0.00
  • 车企接连下场“造人”,人形机器人靠近我们?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位于柏林的一家生产车间引起热议,一台名为Apollo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车间完成精细操作,奔驰计划将在5年内实现机器人造车。从最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亮相,到宇树机器人表演,除了机器人科技公司在这条赛道竞争,各家车企也纷纷“凑热闹”: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车企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14 ¥ 0.00
  • P7载着广本的精髓与梦想出征,“新家”为其披上新铠甲

    当汽车在部分消费者眼中变成快消电子产品时,当一些车企纷纷打造网红产品以及通过种种营销噱头博取流量时,广汽本田依然倔强地拒绝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短期市场红利,并选择以“数智·零碳”为核心的技术革新对汽车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通过全新的工厂和全新的产品为梦想而战。

    14 ¥ 0.00
  • 玛莎拉蒂能不能造得出爆款的小米SU7 Ultra?

    在造车新势力的倒逼下,连超豪华车品牌感受到前有未有的压力。近日,玛莎拉蒂决定取消了纯电版MC20跑车的项目。与此同时,同为跑车的小米SU7 Ultra提前宣布完成了今年的全年销量目标。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在当下快速变化的市场节奏中,再强的品牌也有危机感,单靠吃老本难以为继。

    22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5-03-28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