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深度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张 弛、编辑|禾 子

 

奇瑞的自研芯片计划,因为其在网络上的招聘信息而泄露了行踪。

根据招聘网站显示,奇瑞汽车计划招聘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设计架构师,月薪10万以上。这个职位将承担起智驾SoC的NPU的需求确定和架构设定,通常承担从0到1设计NPU架构,而不是对现有的芯片IP进行优化。

 

当下,奇瑞汽车正在谋求港股IPO上市。自研芯片业务的曝光,无疑可以让奇瑞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也有助于其能够顺利完成IPO任务。从实际的业务来看,不久前,奇瑞刚刚发布了猎鹰智驾,分为500、700、900三大系列。到2025年底,包括燃油、混动、增程、纯电在内的奇瑞全品牌全系30多款车型都将搭载猎鹰智驾。值得一提的是,订购价为6.59元新款小蚂蚁也抢先已经推出了智驾版。

国内已经有多家车企布局了芯片业务:吉利旗下的芯擎科技在2023年推出了用于智能座舱的“龍鷹一号”,而针对智驾的“星辰一号”也已经蓄势待发;蔚来的智驾芯片“神玑NX9031”也将被率先部署在旗舰轿车ET9上;小鹏自研的智驾芯片也有望今年上车。此外,像华为、理想以及大洋彼岸的特斯拉,已经或即将有自研的智驾芯片落地。

 

降本是最大的驱动力

对于车企来说,自研智驾芯片能够避免英伟达这样的通用AI芯片的制约,把智驾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上。撇开性能是否提升不谈,车企最为看重的是自研芯片能够在成本方面带来一定优势。当下,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单车一万元的降本空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个几乎没有办法通过“压榨”供应商获得,但使用自研芯片就能够“轻松”获得。

 

不久前,蔚来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一款车型搭载4颗英伟达Orin-X芯片来看,蔚来2024年以3亿美元购入80万颗英伟达Orin-X芯片,平均每颗成本高达375美元左右(市场价单颗Orin-X芯片价格在500美元左右)。蔚来自研的“神玑NX9031”芯片,其理论算力相当于四颗英伟达Orin-X芯片。如果这款芯片可以成为蔚来新车型的标配,那么蔚来单车有了1万元左右的降本空间。

以蔚来2024年22.2万辆的交付来看,光此一项就可以节省超过20亿元的支出。当然,芯片在研发阶段投入的资金也是数以十亿计,但如果真的如李斌所说, “神玑NX9031” 可平替英伟达Thor,那么后期收回成本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像比亚迪、奇瑞以及吉利这些体量远远超过蔚来的车企,如果自研的芯片在可靠度上能够达到量产部署的状态,将给整车带来的成本优势是非常大的。

 

至于特斯拉更是把手直接伸到了计算中心的AI芯片上。以特斯拉研发的Dojo系列芯片为例,其不仅可以被用于车端,承担智能座舱和智驾的工作,而且也可以被用于计算中心中,用来承担对端到端的智驾模型进行训练。而在此之前,几乎所有希望向AI转型的企业都需要花费巨资从英伟达来购买B200 AI这样的芯片,像微软、特斯拉的投入都是数以十亿美元计。如果最终特斯拉的Dojo能够顺利“上位”,那么不仅英伟达会少了一个大客户,终端市场上也会出现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Dojo芯片在满足特斯拉自身需求之外,更是可以为特斯拉带来可观的收入,打破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的垄断。

 

谁将握有主导权?

时下的智驾平权虽然轰轰烈烈,但是未来智驾平权的核心,除了在技术上的成熟度足够,还有能够不断优化并降低成本。

一方面,像自研智驾芯片,其本质就在于前期投入的高额成本能否在后期被有效摊薄。如果体量足够大,那么自研芯片就有意义。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无论是英伟达还是地平线,这些芯片设计公司肯定不会束手就擒。在主机厂自研芯片大规模问世之际,这些头部芯片公司会否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主动把价格降下来,大幅压缩车企自研芯片的生存空间,这也不是不可能。此前,不乏有国际零部件巨头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打压国内零部件后起之秀。在国产零部件方案落地之前,国内车企必须支付高价从跨国零部件巨头购买产品;而当国产零部件落地之后,这些跨国零部件巨头大幅降价,挤压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芯片的研发,尤其是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它的门槛非常高,而且研发成本很高。在国内汽车价格战丝毫不见退烧的大环境下,车企要再挤出几十亿来从事芯片研发这么一个高风险项目,财务上的压力也不容小觑。万一芯片流片不成,后续资金能否保证源源不断,也需要提前做好规划。此外,芯片的研发需要和车企的智驾项目以及整车平台的开发都能够匹配起来。所以,相关的项目时间节点需要被充分规划好。

 

除了降本之外,供应链安全也是各家车企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如果车企过分依赖一家芯片企业的产品,这不仅会让车企缺乏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万一这家芯片企业在设计上出现缺陷或是供应链出现卡壳,那么也会造成主机厂直接停产拉线。综合这些因素来看,未来主机厂自研和外购芯片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处于一个共存的状态。而对于第三方芯片企业来说,无论是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来降低终端产品的价格,还是凭借自己积累的更多的经验来不断向市场上推出更先进的芯片,都能够让自己找到立足之地。

 

点评

奇瑞加入芯片自研的大军中,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奇瑞也好,还是其他国内车企也罢,对于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零部件的全栈自研,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增强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性,是在全球舞台上和国外车企竞争的重要法宝。随着像奇瑞这样越来越多国内车企和第三方芯片公司开始布局芯片领域,中国在智驾芯片领域有望复制在电池领域的成功和优势。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极氪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极氪辨识度除了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外,还传递出拥有“灯塔型”的元素,有迹可循的创新,以及超越汽车范畴的国际化开放思维,拥抱全球化的气派和能力。从不生产无聊汽车的清醒,到提供个性化诉求的多元价值,极氪带给行业的启示不仅是产品的豪华和高端,还有非物质的共鸣和自信。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极氪品牌的崛起,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内生力,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尊重的文化自信?极氪做到了。

    0 ¥ 0.00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16 ¥ 0.00
  • 中国激光雷达新贵是否畏惧这份做空报告?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风头最盛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被美股市场上的一家做空公司盯上了。蓝鲸资本的指责是否站得住脚?禾赛又将如何应对?

    18 ¥ 0.00
  • 蔚来是否在为宁德时代做“嫁衣”?

    资金捉襟见肘问题一直困扰着蔚来。除了提高销量,去找新的投资对蔚来掌门人李斌来说也是要事。最近,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计划投入25亿到蔚来能源,这对于持续亏损的蔚来而言,究竟是扭亏为盈的机会,还是饮鸩止渴?

    13 ¥ 0.00
  • 期待车展,期待大众

    在中国,大众品牌家喻户晓。每逢车展,大众总以集团名义,庞大阵势占据C位,格外抢眼,尤其是在上海国际车展上,以半个主场的身份,展示其在华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全球范儿。所以,最先收到邀请函并不意外,而今年的看点才是关键。不论是对于大众集团还是其他外资汽车公司,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将会作为东道主的身份登场,以不同于以往的改变精彩纷呈,预示着一个中国汽车的时代大幕徐徐开启。

    22 ¥ 0.00
  • 极氪为何是中国车递给全球的新名片?

    如今,极氪已经成长为中国高端纯电市场的第一品牌,并被消费者视为当下辨识度最高的产品之一,不仅有温度,还是生活的镜子。如此评价,不止是依据可量化的“外延真理”,还有不可量化的“内容真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自我身份提升的认同,有着对社会生活整体性的判断和远见,已然成为一种势能的载体。

    23 ¥ 0.00
  •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0 ¥ 0.00
  •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0 ¥ 0.00
  • 踏入纯电底盘“无人区”,仰望U7欲以黑科技破圈

    以往,合资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基本掌握产品定价权。但这一切已发生变化,自主品牌重塑了供应链体系和创新了颠覆性的技术,开创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时代,并史无前例地突破了车市50%的防线。继大众车市之后,豪华车领域就是自主品牌下一个要占领的高地。

    12 ¥ 0.00
  • 聚焦年轻化市场,奇瑞努力成为“油电双轨”的平衡者

    尽管“油电之争”早已争得不可开交,但结合政策的博弈、车企的表态以及销量的份额,不难看出这两种驱动类型的产品已然达到了平衡,至少短时期内如此。至于那些剑走偏锋的“一边倒”言论,实质上是企业自身发展利益驱动下的片面之词,缺乏格局,难以概全。奇瑞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又在推进高质量燃油车,双管齐下,把选择权留给市场。

    19 ¥ 0.00
  • 星途揽月C-DM上演“理工男式”豪华: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2025年的汽车市场已不是造车新势力的独秀舞台,当更多的传统车企凭借过硬的混动技术向高端市场发起总攻,技术平权、智驾平权让我们看到国产高端智能车的希望,星途揽月C-DM这个有着理工男式豪华特质的搅局者,让人看到了豪华品牌对于高端定义的另一种可能性: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17 ¥ 0.00
  • 车企接连下场“造人”,人形机器人靠近我们?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位于柏林的一家生产车间引起热议,一台名为Apollo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车间完成精细操作,奔驰计划将在5年内实现机器人造车。从最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亮相,到宇树机器人表演,除了机器人科技公司在这条赛道竞争,各家车企也纷纷“凑热闹”: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车企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18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5-04-07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