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车为何争议不断?
近日关于恒大造车的话题不断,纵使恒驰1内饰都已发布并量产在即,却还有人固执地摇头表示不理睬不相信。目前围绕恒大造车的争议主要有三点:恒大是真造车还是假造车、核心高管是否都是地产出身、技术能否靠买解决。
回答这三个问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市场和公众应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恒大,关系到往后大公司是否敢于利用资金和产业优势去做难但正确的事情。
争议一:真造车还是假造车?
让我们回到这场争论的源头——土地。由于市场默认地产商与土地之间的天然联系,于是产生了恒大造车为拿地的观点。不过,到今年年中,恒大拥有土地储备超2.4亿平方米,这还不包括在深圳等货值连城的城市拥有的多个大型旧改项目。
说完土地再来看恒大造车两年的投入和产出。自2019年至今超200亿现金投入是真的,许家印亲自过问、耗费心血无数的基地是真的、上百亿的机器是真的。日前被拍到在路上跑的恒驰1是真的,许家印在恒大总部楼下当众审查的恒驰1超豪华内饰目前看也是真的。
争议二:核心高管都是地产出身?
核心高管都是地产出身是恒大造车第二个争议点。
近日,许家印在深圳、上海两地考察,恒大汽车全球研究总院共计3200名科研人员的技术天团被曝光。
据悉研究总院下设前瞻技术研究院、整车技术研究院、软件技术研究院、动力研究院、造型研究院、全球电池研究院、日本研究院、瑞典研发中心等11大专业研究院,坐镇其中的是原东风汽车研究院院长方驰、原美国福特汽车高级技术专家徐性怡、原吉利新能源电动车研究院副院长徐峰、原西门子电动力总成事业部研发负责人庄朝晖、原北汽福田副总裁陈士毅等汽车大咖,这些核心高管并非出身地产。
争议三:技术靠买就能解决?
买买买,是拥有资金优势的恒大汽车去年的关键词,于是大家看到了3.0底盘架构、动力总成、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被恒大收入囊中。
通过资金建立技术优势,缩短研发时间,这也是一条发展路径。光靠买技术来造车当然是行不通的,但靠买技术来奠定研发基础,再通过行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们来应用整合,是值得尝试的。
市场对新进入者保持合理警惕是应该的,但过份质疑不免显得无理又失当。平心而论,无论是跨界进入汽车业的格力,还是从房地产业跨界出去做机器人的碧桂园,他们所面临的舆论都比恒大宽容的多。
从长远来看,纵有众多大咖、核心技术加持,想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恒大汽车,下半程仍将面临一场颇为激烈的战争。不过,也许我们不应低估许家印造车的决心,正如投资者们不应低估新能源汽车的潜力,毕竟一年前谁也没预料到特斯拉市值能超6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