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究竟是怎么样走向世界市场的?
“内部竞争环境不够公平,在国内称霸的不算厉害,闯出去的才是真本事。”
在日本,汽车出海最成功。20世纪70年代,英国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大幅下滑,从1973年的72.6%下降到80年代初的41%以下。1980年,英国汽车媒体 Autocar对这一系列事件进行了反思。
从反对者那里寻找原因,则是更实际更容易的问题。针对其他欧盟成员国对汽车的大规模入侵,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在政策上毫无抵抗力,而美国汽车公司的英国本土化生产也都加快了英国汽车衰落的步伐。
但在欧美列强之外,来自东方的一股汽车势力也同样已经不容忽视,那就是日本。与英国人一样,日本人也非常重视对外贸易自由化,他们明显认为英国市场是一个突破口。七十年代时,日产汽车销量仅为5000辆,占英国市场份额不足0.5%,但五年间,日本汽车在英国市场的年销量已达107934辆,占英国市场的9%以上。
一九七六年,有些英国人被警告说,日本汽车公司将以“倾销价格”在英出售汽车,如果没有这种“不平等交易”,英国利兰集团至少还能再雇用四千名英国工人。一九五五年,全日本只出口两辆汽车,到一九七四年,日本汽车出口量已超过英国汽车总产量的一千七百万辆。
1976年6月,英国汽车贸易协会的一个代表团飞往东京,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当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很浓,因为五月英国的汽车进口比上一年同期猛增了62%。这一谈判似乎取得了一些成果,因为到1976年底,英国汽车年出口量比前一年增长了87%,零部件出口也增长了50%。然而进口的增长更是惊人,整车进口增长117%,汽车零部件进口增长59%…
日本汽车工业的主要策略是大量出口汽车,而英国只是日本汽车出口的第三大国际市场。一九七九年,日本汽车总产量突破九百六十万辆,其中六百万以上为乘用车(日本公司实际上也算得上是商务用车),仅在美国这个第一大市场的销售量就达到二百万辆,沙特阿拉伯和联邦德国则是第四大市场。同样,日本汽车对市场的高速无阻掠夺也引起了美国的不满,他们一方面直接从政策上施加压力,一方面可以操纵加速日本通胀,迫使汽车涨价。
策略不仅可以提高研发效率,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生产线的节奏也不会因个别车型需求的变化而出现大的混乱。然而,有些人也因此得出结论,日本汽车缺乏创新设计的能力,电控燃油喷射和电子总线等内容只能出现在非常高档的车型上。
的确如此,日本企业似乎一直都是以稳健著称,市场营销和调查研究总是被置于比技术研发更重要的位置。出色的操作被认为是奢侈品,没有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就没有必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市场有需求,比如消费者显然更喜欢五档变速器,那么很可能一夜之间,所有的日本新车都要换五档变速器。
日本企业在减重方面更有经验,他们引进了高强度钢的概念,提出双层强化的概念,即钢板生产出来后本来是柔软而脆弱的,但经过特殊设计的冲压可以提高钢板结构的强度,这样的设计允许他们使用较薄的钢板,因此减轻了重量。
在车身防腐方面,日本汽车也开始重视,镀锌钢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