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深度    GL8为何无法取代?

GL8为何无法取代?

如果站在昨天和今天的时间轴上来看GL8 ,这款车并没有出众之处,同类的车型有日系、德系、韩系,还有自主品牌等,引进的车型也不少,不论是进口还是国产,林林种种,都没有GL8产生的影响大,也都没有GL8认可度高,但在商务车市场中的地位始终坚挺,无法取代,被业内公认为风向标。其原因何在?

微信号:HEYANYUECHE

【导语 :如果站在昨天和今天的时间轴上来看GL8 ,这款车并没有出众之处,同类的车型有日系、德系、韩系,还有自主品牌等,引进的车型也不少,不论是进口还是国产,林林种种,都没有GL8产生的影响大,也都没有GL8认可度高,但在商务车市场中的地位始终坚挺,无法取代,被业内公认为风向标。其原因何在?】

 

撰文|颜光明、编辑|钱   蕾

 

在疫情尚未退去之际,全新一代别克GL8 以Avenir艾维亚家族的名义上市,选择了“云首发”,依然不失线下气势,在线上同时显示出异域同构的优势,携手作曲家谭盾,通过5G网络协同武汉、上海、纽约三地艺术家,“云首演”了他的全新作品《武汉十二锣》和《楚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符号为新车上市助阵。此举,在汽车文化属性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到陆上公务舱就会想到GL8。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上汽通用手里的一张王牌,行业的标杆,市场的引领者。22年过去了,现在可以说,这款车兑现了上汽通用的承诺,弥补了中国商务车的空白,为引进“通用项目”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历史证明,不是所有新车都有意义,而有意义的新车不常有。在今天看来,商务车作为汽车品类已不足为奇,但在上个世纪末则是全新的概念,几乎被进口车所垄断,在汽车种类中属于稀缺之类。也正因为此,成了引进“通用项目”,进行合资的理由之一。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产业能级, 生产高端轿车,而是替代进口,以国产的名义定义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开辟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类。

所以,GL8之所以能成为上汽通用的王牌,并非是新车的概念,也并非是不能被迭代,更不是不能被超越,而是“使命”和难以取代的文化属性。可以说,在长达22年里,有无数的车企都在跟随,也都想超越,但谁都难以企及,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而是它的“强势文化”。

回顾历史,梳理产品,不难发现,GL8可谓别立新宗,独立风骚。为什么?

首先,让外界认知上汽通用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其中别克商务车尤为典型,与众不同就在于带来了公商务用车的全新概念,给公商务人员出行带来具有现代性的形象;其次,在技术和乘坐上提供了舒适与便利,无论是等级还是品质并不逊色于同级轿车;再是,在用途的多功能上不仅宽泛,适应性强,而且赋予了专属性。

在GL8之前,中国没有商务车的概念,只有官车和豪车的简单分类,出入政府机关和商业活动几乎都是以轿车为主,并冠以进口豪车为荣,以车取人盛行,攀比成风,轿车等级不仅是一种辨识符号,也成为一种社会属性的代言。

如果说,考斯特曾经起到过、现在依然还在起到净化官场出行符号的话,那么,GL8无疑是一种进化或迭代,成为政商通吃的移动工具,淡化了社会属性,引入了现代化的移动方式,并植入了高效、便捷、舒适的高级意识。由此杜撰了“陆上公务舱”的形容或描述,暗合了中国特有的公、商务用车的心理需求,以至于演化为能被普遍接受的“文化形态”——现代公商务活动的出行方式。

所以,GL 8一度风靡市场,一车难求,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需求量颇大,至今已延伸到各行各业,用途广泛的专属性用车,受到公、商、旅人士的青睐 ,衍生出一个规模不小的商务车市场。

如果细心观察,现在几乎所有的乘用车企业都有“商务车”产品,尤其是轻型商用车企业,都把选择“商务车”作为跨界的突破口,无论是在技术和设计上,还是等级和豪华程度上都想超越GL8,但最终都未能超越,原因正如上述所说,并不是在技术和产品上,而是文化理念上。在众多的同来产品中,有的并不逊色于GL8,但在市场接受度和用户认同度上还是不如GL8,其原因很简单,貌合神离。在商务车领域,GL 8的理念业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被固化为一种文化认同,有强势车企的气场(技术和实力)支撑,关键是产生的环境,以及原味和意向在暗示。

就产品而言,GL8是MPV跨界乘用的高端化,它是美国汽车文化背景下,因高度商业化应运而生的产物,属于去阶层化的多用途车,应用场景特征明显,引入中国成了去社会属性的专属车型(公商务用车)。在产品进化和技术升级即车型换代上,始终保持先进性,适应性,在满足需求上业已完全“中国化”,并形成了家族化、体系化、智能化等。

从上市的车型来看,除了在硬件上保持强势之外,在产品赋能上并非过度物质化,而是在软实力上下功夫,在以礼相待上大做文章,通过“尊”、“贤”、“亲”的定位推出三款不同价位的车型,细分出豪华、优雅、亲和三个等级,再次拉开与同类车型的区别,在品位上区隔,价位上区分,重塑GL8领军者的全新形象。

 

 

 

点评

 

如果站在昨天和今天的时间轴上来看GL8 ,这款车并没有出众之处,同类的车型有日系、德系、韩系,还有自主品牌等,引进的车型也不少,不论是进口还是国产,林林种种,都没有GL8产生的影响大,也都没有GL8认可度高,但在商务车市场中的地位始终坚挺,无法取代,被业内公认为风向标。其原因何在?是产品还是文化?尤其在汽车进入后现代的今天,人们关注的除了科技技术之外,还有什么最有吸引力?如今新车不少,但有意义的新车不多,犹如一地鸡毛,GL8不同,还能让人眼睛一亮,理由是什么?GL8为何无法取代?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上汽“破壳”:坚守DNA,重塑新灵魂

    对于“曾经不想把灵魂交给别人”的上汽来说,这场活动可以说是上汽经过阵痛、思考、自醒到重新出发后的一次宣言。虽然这只是车展前一次普通的“之夜”活动,但对上汽来说,这是一场“地理+心理”的双重主场秀,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传统汽车企业借此活动在主场向业界宣告,上汽正在“破壳”重生。

    0 ¥ 0.00
  • 现在“出海”,理想汽车能找到“理想”的海外市场吗?

    理想汽车正在加码海外市场。在中国车企已经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的当下,以及面对国际市场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理想汽车能吃到海外市场的红利吗?

    12 ¥ 0.00
  • 车展为何诞生于上海?

    回望历史,瞭望未来,不论是汽车,还是时代,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的历史关口,无不为今年的上海车展充满期待,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家都坚信,汽车在当下仍旧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

    11 ¥ 0.00
  • 门外汉搞不定,这两家车企不约而同让老将回炉

    近日,车企人事变动频频,沃尔沃汽车全球CEO骆文襟(Jim Rowan)和乐道品牌总裁艾铁成的离职较为引人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车企高管之位难以坐热。

    16 ¥ 0.00
  • 极氪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极氪辨识度除了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外,还传递出拥有“灯塔型”的元素,有迹可循的创新,以及超越汽车范畴的国际化开放思维,拥抱全球化的气派和能力。从不生产无聊汽车的清醒,到提供个性化诉求的多元价值,极氪带给行业的启示不仅是产品的豪华和高端,还有非物质的共鸣和自信。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极氪品牌的崛起,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内生力,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尊重的文化自信?极氪做到了。

    21 ¥ 0.00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23 ¥ 0.00
  • 尹同跃用四个“最”字概括奇瑞混动,从国内到全球不客气

    凭借“小草房精神”,奇瑞不断在动力领域攀升高峰,其超能电混动力系统名字带有“鲲鹏”两个字, 蕴含“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美好寓意,而最终能否成为全球最好的混动系统,实现全球逍遥游,这是一场存在未知和变数的探索。

    0 ¥ 0.00
  • 北京越野BJ40:硬派车谋变顺应时代潮流

    “智驾平权”、“豪华平权”等一众“平权概念”被提出,一时间“追求平权”成了行业的风气,仿佛造车者脱离了“平权”就不会了造车,也有人将此称为“潮流”,视作内卷加剧时代的特产。从本质上看,这属于新营销的手段,能拉近买卖双方的距离,刺激消费。因此,当北京越野打着“越野平权”旗号推出BJ40增程版时,不难发现硬派越野的细分赛道也正在求变。

    10 ¥ 0.00
  • 宝马开窍了?360度全链AI战略加快智能化步伐

    近日,宝马汽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推动AI大语言模型上车,随着AI大模型技术愈发成熟,宝马汽车看到希望,随即发布360度全链AI战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战略频繁失误的宝马能否凭借人工智能扳回一城呢?

    10 ¥ 0.00
  • 领克900直面问界M9,能否创造高端局的奇迹?

    近日,领克900正式预售,新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33万到43.5万,定位为大型SUV,基于SPA Evo大型电混专属架构开发的领克900作为领克极氪整合之后首款产品,这台车型直面问界M9、理想L9等车型,新车能否创下新能源大型SUV销量新纪录?

    15 ¥ 0.00
  •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15 ¥ 0.00
  •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14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0-04-14 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