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好书连载    电动车能否“弯道超车”?

电动车能否“弯道超车”?

颜说:新能源汽车的厮杀将不可回避,表面看是技术竞争,但背后则是对未来市场控制权的争夺。

微信号:HEYANYUECHE

凡是观看过今年在深圳举行的世界电动车展会的人,对展会超乎异常的热闹和涌动的参与热情 ,以及对未来市场前景释放出来的不同期待的信息想必会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在激情被点燃之后,普遍的感觉还是一个表象的盛宴,却难掩潜藏的尴尬和困惑。

尽管这是难得火爆的场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但还是有点难以理解,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过,最直接的提示就是电动车带来的是巨大的商机,还有产业战略转型的出发点基本一致。小小的电动车展,4.5万平方米的展台面积却聚集了350家厂商,国内外汽车厂商争先恐后挤进展会,深怕被遗忘,说是个擂台,其实就像个林子,现在大了(吸引了国内外汽车厂商踊跃参展),什么鸟都有。冷静的观察者们对此评价,"这是一个乱象丛生却活力四射的会展",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电动车是鱼龙混杂,难辨良莠,倒是像湖面上漂满了葫芦,但未必都是船,加上看客多于展品,在提供不少信息的同时,也在提醒,"一哄而上的电动车"会带来什么?

中国的电动车研发可谓一夜梨花开,像是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眼花缭乱。这就困惑了。以前很少有人问津和涉足,现在几乎整车企业都卷入了这场研发大战,与汽车不搭边的也介入了,冠以不同叫法的电动车层出不穷,而都声称"突破"和"创新",这就不得不引人关注。于是,电动车爆出冷门,一下子被催生出个热门产业,似乎已呼之欲出既成事实。

在此次展会上,大家熟悉的"弯道超车论"再次得到了印证,不设门槛的展示,成了草根的狂欢与权威的对垒,虽是百家争鸣,但也无章可循,这就难以界定和判断。但有些车企表示,他们要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信心依旧勃勃,而有些企业甚至带来了用手工敲出来的电动车,声称"20分钟充电即可行驶300公里",颠覆了常识,使人匪夷所思。故有人掀开后备厢一看,整车一半被电瓶所占。内行人说,现在不少所谓的电动车尚未摆脱"电瓶车"的概念和束缚。

这就使人想起,在今年日内日瓦车展上展出的一辆"都市绿色电动车"奥迪A1 e-tron,市区续航里程也不过50公里左右,长距离行驶要依靠"增程工程"(通过补充电能技术)来完成,实车试验也不过是200多公里。380伏锂电离子充电蓄电池的额定功率为12千瓦时,有96个菱形电池组成,重量不到150公斤。而配备了蓄电池组的整车重量仅1190公斤。

凡是试驾过电动车人就会有对比体验,会问相关参数和技术来源及整车重量等,在实车面前即便是不懂技术的人试驾一下也能分辨出个差别。不过,现在国内外的电动车都处在试验阶段,成为产品的也不多,不过,在未来几年里,其市场化的步伐加快是事实,而且有的已列出了商业化生产的时间表。比如,奥迪首款纯电动车在2012年就要量产,上市销售等。

所以,处在电动车市场化破壳的前夜,出现"电动车热"并不非偶然,其潜在的市场诱惑对谁都是一次机会。问题是,面对巨大的商机你准备好了吗?是否有这样的技术储备介入此市场?但纵观当下中国电动车研发的现状,有人一言以蔽之,斥之为"大跃进",急功近利的浮躁。见多识广的媒体,更是对所谓的"弯道超车论"提出了质疑,怀疑持此论的一些厂商是真不懂还是假装不懂?随着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其复杂程度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要比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门槛还要高。专家们认为,目前国内电池技术没有原创,又没有人肯从头研发,总想走捷径,成本高,可靠性差,在关键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就使劲地把电动车往市场上推会有很大的风险。

"电动车,首先是汽车的概念。"国外研究者认为,作为电动车不能对现有的汽车功能有所减弱,同样需要强劲的动力和驾驶的乐趣,要有操控感。否则就没有优势,替代不了或超越传统的汽车。其次,要采用清洁电能,而不能产生新的污染。再是使用的方便性,成本要低,能消费得起。对于这样的标准,电动车上路才有意义,但对汽车产业来说,不仅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全新技术路线的战略转移,显然,进入门槛并非简单的"弯道超车"理念就能过弯。

严峻的现实表明,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所为的车企一般都是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中的领先者,同时在促进产业转型方面早就未雨绸缪,做好了技术上的战略储备。近年来,为了迎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汽车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有所动作,不仅推出了已经商品化的混合动力车,还组织媒体试驾电动车,展示燃料电池车等,传播他们的商业化企图和战略主张。所以,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厮杀将不可回避,表面看是技术竞争,但背后则是对未来市场控制权的争夺。而由此引发的电动车热,看来仅作议论还远远不够。

(首发《东方早报》|2010-11-18)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0 ¥ 0.00
  • 中国激光雷达新贵是否畏惧这份做空报告?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风头最盛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被美股市场上的一家做空公司盯上了。蓝鲸资本的指责是否站得住脚?禾赛又将如何应对?

    9 ¥ 0.00
  • 蔚来是否在为宁德时代做“嫁衣”?

    资金捉襟见肘问题一直困扰着蔚来。除了提高销量,去找新的投资对蔚来掌门人李斌来说也是要事。最近,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计划投入25亿到蔚来能源,这对于持续亏损的蔚来而言,究竟是扭亏为盈的机会,还是饮鸩止渴?

    12 ¥ 0.00
  • 期待车展,期待大众

    在中国,大众品牌家喻户晓。每逢车展,大众总以集团名义,庞大阵势占据C位,格外抢眼,尤其是在上海国际车展上,以半个主场的身份,展示其在华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全球范儿。所以,最先收到邀请函并不意外,而今年的看点才是关键。不论是对于大众集团还是其他外资汽车公司,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将会作为东道主的身份登场,以不同于以往的改变精彩纷呈,预示着一个中国汽车的时代大幕徐徐开启。

    17 ¥ 0.00
  • 极氪为何是中国车递给全球的新名片?

    如今,极氪已经成长为中国高端纯电市场的第一品牌,并被消费者视为当下辨识度最高的产品之一,不仅有温度,还是生活的镜子。如此评价,不止是依据可量化的“外延真理”,还有不可量化的“内容真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自我身份提升的认同,有着对社会生活整体性的判断和远见,已然成为一种势能的载体。

    21 ¥ 0.00
  • 上海F1赛事为何没有汽车厂家的影子?

    汽车行业转型,不止是汽车品类,还是车企洗牌和淘汰的深水区,关键是投资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方向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在加剧,消费焦虑,失去定力,已然成为一种阵痛在蔓延……

    18 ¥ 0.00
  • 踏入纯电底盘“无人区”,仰望U7欲以黑科技破圈

    以往,合资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基本掌握产品定价权。但这一切已发生变化,自主品牌重塑了供应链体系和创新了颠覆性的技术,开创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时代,并史无前例地突破了车市50%的防线。继大众车市之后,豪华车领域就是自主品牌下一个要占领的高地。

    0 ¥ 0.00
  • 聚焦年轻化市场,奇瑞努力成为“油电双轨”的平衡者

    尽管“油电之争”早已争得不可开交,但结合政策的博弈、车企的表态以及销量的份额,不难看出这两种驱动类型的产品已然达到了平衡,至少短时期内如此。至于那些剑走偏锋的“一边倒”言论,实质上是企业自身发展利益驱动下的片面之词,缺乏格局,难以概全。奇瑞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又在推进高质量燃油车,双管齐下,把选择权留给市场。

    10 ¥ 0.00
  • 星途揽月C-DM上演“理工男式”豪华: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2025年的汽车市场已不是造车新势力的独秀舞台,当更多的传统车企凭借过硬的混动技术向高端市场发起总攻,技术平权、智驾平权让我们看到国产高端智能车的希望,星途揽月C-DM这个有着理工男式豪华特质的搅局者,让人看到了豪华品牌对于高端定义的另一种可能性:简单不粗暴还真香。

    11 ¥ 0.00
  • 车企接连下场“造人”,人形机器人靠近我们?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位于柏林的一家生产车间引起热议,一台名为Apollo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车间完成精细操作,奔驰计划将在5年内实现机器人造车。从最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亮相,到宇树机器人表演,除了机器人科技公司在这条赛道竞争,各家车企也纷纷“凑热闹”: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车企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14 ¥ 0.00
  • P7载着广本的精髓与梦想出征,“新家”为其披上新铠甲

    当汽车在部分消费者眼中变成快消电子产品时,当一些车企纷纷打造网红产品以及通过种种营销噱头博取流量时,广汽本田依然倔强地拒绝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短期市场红利,并选择以“数智·零碳”为核心的技术革新对汽车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通过全新的工厂和全新的产品为梦想而战。

    14 ¥ 0.00
  • 玛莎拉蒂能不能造得出爆款的小米SU7 Ultra?

    在造车新势力的倒逼下,连超豪华车品牌感受到前有未有的压力。近日,玛莎拉蒂决定取消了纯电版MC20跑车的项目。与此同时,同为跑车的小米SU7 Ultra提前宣布完成了今年的全年销量目标。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在当下快速变化的市场节奏中,再强的品牌也有危机感,单靠吃老本难以为继。

    22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19-03-13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