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价格战,到底伤到了谁?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对于国内一众车企来说,特斯拉持续降价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毕竟特斯拉的产品力和品牌号召力摆在那边。不过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角度来看,特斯拉的降价并不是一件坏事。
特斯拉降价还只是一个开始
和国内一众新能源车企相比,特斯拉带来的冲击是肉眼可见的。今年1月降价后,Model 3和Model Y给各自的细分市场树立了价格标杆,让国内其他车企非常难受。最近一段时间,蔚来、小鹏这些纯电动车企业销量的下滑,或多或少都和特斯拉的降价有关。而且让这些车企颇有些坐立难安的是,特斯拉还有不小降价的空间。在特斯拉一季度的财报沟通会上,虽然在持续的降价下,特斯拉的单车毛利率已经下滑到20%左右,但从马斯克的沟通中,可以发现特斯拉并没有停止降价、及时收手的打算。在全球经济前景并不明朗的当下,降价是能够激发潜在用户购车的最好手段。
对于特斯拉来说,其还拥有不少的手段和底气可以帮助其不断来打价格战:一方面,特斯拉已经实现了整体业务的全面盈利,2022年其盈利高达125亿美元,而反观国内新势力车企中,表现最好的理想汽车都还没有实现盈利;另外一方面,特斯拉在软件订阅服务方面也拥有比较强的变现能力,无论是FSD软件,还是其他各种功能,特斯拉有着很多车企并不具备的通过软件定义汽车而获得的赚钱能力。也就是说,特斯拉哪怕是以零毛利率出售车辆,其软件订阅业务高达80%甚至90%的毛利率,依然可以让特斯拉赚取大量真金白银。
技术创新降本需要推广鼓励
需要强调的是,特斯拉更低的成本并不仅仅是靠政府补贴获得的。通过引入一体化压铸,自研包括电池在内的三电系统和自动驾驶主控芯片来最大程度降低投入,甚至不做广告,在美国市场裁撤公关部门等,无一不是希望能够将成本做到最低。底层核心技术自研,在传统内燃机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而如今,却成为各大车企夯实自己竞争力,在市场上和竞争对手直球对决的利器所在。但是很多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不仅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有一支极具战斗力和战斗经验的研发团队,更需要承担不小的失败的风险。对于国内车企来说,如果没有特斯拉那样的决心,那永远只能跟随特斯拉的研发思路,在特斯拉的研发成果上进行模仿,很难取得对于特斯拉的决定性反转。
特斯拉的鲇鱼效应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品牌集中度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去几年,不少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车企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其中很多却得到了不少的政府投入,浪费了我们宝贵的税收。而特斯拉的持续降价,无疑能够加速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淘汰赛,让那些依靠地方政府补贴,长期来看不具备底层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自我造血能力企业退出市场。
和这些依靠政府补贴存活的企业相比,特斯拉虽然在建厂初期得到了上海市给出的优惠条件,但是上海市政府和特斯拉的“对赌合同”同样给了后者不小的压力。而国内甚至全球消费者对特斯拉的追捧,让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不仅每年可以给上海贡献非常可观的GDP和税收,同时也带动上海和长三角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升级,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一众国内的新势力车企短期内所不具备的。
从更高的高度来看的话,特斯拉之外,各地的地方政府要拿出更多的政策和真金白银来鼓励更多和特斯拉一样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来国内进行投资。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鼓励制造业回流,解决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动力的大环境下,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都可以被视为稀缺物种。尤其不能忽略一点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所生产的车型,不仅仅在国内销售,其更是支持特斯拉在全球的交付。这种情况下,特斯拉的车型成本更低,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本身也是促进了国内的整车出口。
点评
如今自主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够在全球受到追捧,多少也是因为我们在电动车/新能源汽车方面全面对标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力方面领先一众传统的跨国车企巨头一筹有关。如果打压特斯拉,让特斯拉放缓在国内的投资步伐,那最终受惠的将是那些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国家。智能电动车的生产,不是鞋子和牛仔裤,在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要最大程度将相关的工作机会保留在国内。而中国车企迟早要在全球市场上与跨国巨头开展正面竞争。如果在自己的主场都没有办法打赢和特斯拉的擂台赛,那更遑论在全球市场上和特斯拉的竞争。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