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深度    上汽加码“氢战略”背后:丰田们正步步紧逼

上汽加码“氢战略”背后:丰田们正步步紧逼

伴随着上汽大通EUNIQ 7燃料电池车型的上市,上汽发布了行业内首个“氢战略”: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上汽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发布“氢战略”,背后有什么样的战略考量呢?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张   弛、编辑|禾   子

 

2019年上海车展上,国内曾经掀起过一股燃料电池开发的热潮,外资的,本土的还有初创企业,都拿出了不少燃料电池的车型,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技术路线已经没有任何争议,当前最大的问题停留在燃料电池的成本过高以及加氢站的网点布局上。虽然攻克这些难题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在很多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但通过一代一代的技术迭代开发,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来逐步实现产品的商业化,而目前无论是丰田的Mira,还是上汽的燃料电池车型,都已经具备了商业化运营的条件。

 

国家补贴政策的转向

今年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在通知中指出,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

受限于使用的便利程度,购买燃料电池的客户,大多都是企业客户,鲜有私人消费者。因此从效果看,单纯的购置补贴并不能大量激发需求端的增长。如果需求无法得到持续增长,必然会影响到相关整车以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对燃料电池相关核心技术的不断投入,从性能和成本两方面去不断进行优化。如果将补贴转向核心零部件和产业化,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补贴门槛,那会倒逼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或者产业化方向上去做出更多的努力,开发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只有真正有消费者愿意大量购买企业的产品,才是企业能够进行持续研发投入,并进行技术迭代的关键所在。

以目前售价200万的FCV80来看,政府补贴高达100万。很明显,这样的补贴不可持续。我们一方面希望提升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但FCV80销量真的起来了,那对财政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所以要提升这些燃料电池车型的销量,首要的关键在于大幅降本,将燃料电池车型的价格能够降到消费者能够负担的范围里。

 

上汽需要新的盈利点

从上汽自身角度来看,上汽的氢战略是始于其从2001年就开始的凤凰一号燃料电池项目。经过近20年的技术积累,上汽已经完成了电堆核心零部件开发(双极板、膜电极)、电堆集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到动力系统集成、整车集成的完全正向开发能力,并获得了511项专利,主导了15项燃料电池相关国家标准的指定。

可以说,彼时的上汽集团充分享受了国内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红利,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这样的合资企业源源不断地给母公司贡献了大量的利润,让上汽集团可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去做一些燃料电池的技术研究。但时过境迁,时下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上汽不可能再不计回报地白白投入资源给燃料电池,从上汽大通的FCV80开始,我们明显看到上汽明显在加速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而短时间内无法商业化的荣威750和荣威950两款燃料电池轿车估计早已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未来国内的很多高科技园区、港区或者特定的示范区,都将引入燃料电池车型。以国内的市场容量,要满足上汽万量级的销售规模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抓住这个机遇,不仅将使得上汽可以赚取不菲的盈利,同时也能通过示范运营,找到自己技术的不足之处。

 

丰田们的步步紧逼

从外部环境来说,丰田已经强势切入了国内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并和一汽、东风、北汽、广汽等成立了合资公司,同时向相关企业导入一部分丰田的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技术,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一套基于丰田燃料电池平台的技术体系和规范,可谓来势凶猛。而在商用车领域刚刚宣布独资的现代商用车项目,也有计划将燃料电池引入到国内来进行生产。丰田、现代这样的日韩车企,在燃料电池领域的研发投入更大,而且商业化运营经验也更为丰富。如果上汽现在再不重新拾起燃料电池技术,那等到丰田在国内瓜分完了市场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汽、长城这些明确提出燃料电池发展目标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了。所以在它们完成相关技术导入和投放之前,率先发布自身的战略,并加速向市场投入搭载最新技术的车型,是上汽时下最亟需完成的战略任务。

 

 

点评

上汽吹响燃料电池领域进军的号角,不仅是为了能够得到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更是在时下为自己在国内市场突围寻找的一个新的战略支撑点。国内汽车市场如今风口转变的速度非常快,各类新能源汽车路线或者相关核心零部件技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资本市场拿出来炒一下。一个扎实的燃料电池技术积累,加之比较成功的商业化运营,很有可能在今后一旦燃料电池重新成为市场热点时,让上汽获得一波股价大幅上涨带来的红利。至少在燃料电池的布局上,上汽和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势力造车企业相比,技术还是领先多个身位的。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上汽“破壳”:坚守DNA,重塑新灵魂

    对于“曾经不想把灵魂交给别人”的上汽来说,这场活动可以说是上汽经过阵痛、思考、自醒到重新出发后的一次宣言。虽然这只是车展前一次普通的“之夜”活动,但对上汽来说,这是一场“地理+心理”的双重主场秀,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传统汽车企业借此活动在主场向业界宣告,上汽正在“破壳”重生。

    0 ¥ 0.00
  • 现在“出海”,理想汽车能找到“理想”的海外市场吗?

    理想汽车正在加码海外市场。在中国车企已经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的当下,以及面对国际市场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理想汽车能吃到海外市场的红利吗?

    12 ¥ 0.00
  • 车展为何诞生于上海?

    回望历史,瞭望未来,不论是汽车,还是时代,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的历史关口,无不为今年的上海车展充满期待,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家都坚信,汽车在当下仍旧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

    11 ¥ 0.00
  • 门外汉搞不定,这两家车企不约而同让老将回炉

    近日,车企人事变动频频,沃尔沃汽车全球CEO骆文襟(Jim Rowan)和乐道品牌总裁艾铁成的离职较为引人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车企高管之位难以坐热。

    16 ¥ 0.00
  • 极氪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极氪辨识度除了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外,还传递出拥有“灯塔型”的元素,有迹可循的创新,以及超越汽车范畴的国际化开放思维,拥抱全球化的气派和能力。从不生产无聊汽车的清醒,到提供个性化诉求的多元价值,极氪带给行业的启示不仅是产品的豪华和高端,还有非物质的共鸣和自信。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极氪品牌的崛起,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内生力,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尊重的文化自信?极氪做到了。

    21 ¥ 0.00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23 ¥ 0.00
  • 尹同跃用四个“最”字概括奇瑞混动,从国内到全球不客气

    凭借“小草房精神”,奇瑞不断在动力领域攀升高峰,其超能电混动力系统名字带有“鲲鹏”两个字, 蕴含“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美好寓意,而最终能否成为全球最好的混动系统,实现全球逍遥游,这是一场存在未知和变数的探索。

    0 ¥ 0.00
  • 北京越野BJ40:硬派车谋变顺应时代潮流

    “智驾平权”、“豪华平权”等一众“平权概念”被提出,一时间“追求平权”成了行业的风气,仿佛造车者脱离了“平权”就不会了造车,也有人将此称为“潮流”,视作内卷加剧时代的特产。从本质上看,这属于新营销的手段,能拉近买卖双方的距离,刺激消费。因此,当北京越野打着“越野平权”旗号推出BJ40增程版时,不难发现硬派越野的细分赛道也正在求变。

    10 ¥ 0.00
  • 宝马开窍了?360度全链AI战略加快智能化步伐

    近日,宝马汽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推动AI大语言模型上车,随着AI大模型技术愈发成熟,宝马汽车看到希望,随即发布360度全链AI战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战略频繁失误的宝马能否凭借人工智能扳回一城呢?

    10 ¥ 0.00
  • 领克900直面问界M9,能否创造高端局的奇迹?

    近日,领克900正式预售,新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33万到43.5万,定位为大型SUV,基于SPA Evo大型电混专属架构开发的领克900作为领克极氪整合之后首款产品,这台车型直面问界M9、理想L9等车型,新车能否创下新能源大型SUV销量新纪录?

    15 ¥ 0.00
  •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15 ¥ 0.00
  •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14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0-09-22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