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观察    新能源科创板第一股,会不会被半路杀出的恒大汽车抢走?​

新能源科创板第一股,会不会被半路杀出的恒大汽车抢走?​

随着科创板上市门槛的降低,吉利、威马、东风、合众这些车企都正在积极寻求尽快完成在科创板的上市,目前吉利的进度最快,有望成为在科创板上市的第一家车企。本来被各方看好的新能源汽车科创板第一股——威马汽车,估计这个名头要被半路杀出的恒大汽车抢走。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前脚刚刚完成由马云发起的云峰基金、投资过苹果、谷歌、京东的红杉资本、涉足智能网联汽车很深的腾讯和滴滴达到40亿元的融资,后脚就官宣了在A股科创板上市。在同时得到阿里、腾讯、滴滴和红杉这样的资本投资之后,恒大汽车为什么还要急着在科创板上市呢?一方面是目前国内各种政策都对科创板有明显的倾向性,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市盈率,筹资相对容易不少。另外一方面,那些风投愿意投资恒大,必然也会对恒大的上市提出一定的要求。资本并不是慈善家,在资本市场高位离开,是它们的必经之路。

 

科创板上市,为新车上市融资

和其他新势力造车企业相比,作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恒大集团对于恒大汽车三年450亿的投资支持,使得恒大汽车从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开始,就始终坚持高举高打的做法。无论是收购三电相关的核心零部件企业,还是与科尼赛克、FEV、本特勒这样的全球知名供应商合作,恒大造车之路看起来是顺风顺水。但谁曾想,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新规下,使得恒大这样的龙头房企,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融资战略。尤其是对于烧钱如流水的新能源汽车,在一口气发布了六款新车之后,恒大也亟需为计划在明年下半年量产的新车准备足够的资金。更何况恒大一口气发布了六款新车,对后期工厂柔性制造、市场推广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资金要求。

 

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来造车

核心技术的缺失,仍然是恒大汽车面临的比较大的困难。前期通过大笔资金收购三电核心零部件公司,同时联手国际一流的底盘、动力总成以及设计公司,这条拿来主义的道路不能说错。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会对恒大的资金造支出成比较大的压力之外,恒大如何将这些收购的公司与买来的技术进行整合,难度并不亚于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目前像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蔚来都积极在核心技术上进行推进,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和固态电池、L4级无人驾驶技术、新一代整车架构、5G车联网技术等,而这些,无论恒大出多大的代价,都很难从市场上买到现成的技术。

此外,恒大造车的主体同样是收购而来的国能汽车,其在整车项目经验以及供应链搭建方面还有待完善和优化,虽然恒大后期还和科尼赛克有所合作,但寄希望于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来提升自己的体系能力这条路,也充满坎坷。

要想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体系能力的提升,恒大需要在管理团队上需要下一番苦心。相比于单纯的购买技术,打造一支有竞争力的团队更为急迫。以被宝能收入麾下的观致为例,最早一批包括李峰、蔡建军、邬学斌在内的北汽高管,到目前以矢岛和男、大谷俊明为核心的日产团队,宝能的姚振华一直在为观致寻找最为得力的管理团队。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行业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整车的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在OTA技术的帮助下,驾驶辅助、车联网等功能,在硬件设计冗余足够大的前提下,都可以通过后期进行远程升级。而这中间的任何一个系统,都需要软硬件相结合,牵扯多个供应商共同协作,很难通过一个供应商就能打造出行业领先的系统。唯有自己掌握底层技术,了解每一行源代码的意义,才能实现自身旗下车型的性能最优。

 

对科创板的冷思考

由于A股市场对企业上市有着较高的门槛,因此我们之前错失了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在内的很多国内互联网企业IPO的机遇。在境外上市的它们,把在国内市场赚取的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与境外投资人分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创板应运而生,为的是给国内高科技初创企业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的同时,让国内股民享受到相关企业成长的红利。

采用注册制的科创板,相比于之前采用审批制的主板来说,上市的门槛无疑降低不少。但是更为宽松的制度,是为那些真正的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盈利能力不足而打造的。期待恒大汽车能够和特斯拉一样,去研发L4级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或者将目光放在5G智能座舱这些引领下一代汽车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上,或者让旗下的卡耐电池以及Protean轮毂电机能够在高密度电池或者高性能电机上更进一步,提升在科创板的含金量。而不是只做成一个单纯的整车集成项目,通过采购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零部件进行整合。恒大汽车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点评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缺少的不是整车企业项目,而是能够在电池、车联网、无人驾驶、高性能电机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公司。期待目标瞄准科创板的恒大汽车,在全力确保明年新车上市的时间表不变的情况下,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上汽“破壳”:坚守DNA,重塑新灵魂

    对于“曾经不想把灵魂交给别人”的上汽来说,这场活动可以说是上汽经过阵痛、思考、自醒到重新出发后的一次宣言。虽然这只是车展前一次普通的“之夜”活动,但对上汽来说,这是一场“地理+心理”的双重主场秀,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传统汽车企业借此活动在主场向业界宣告,上汽正在“破壳”重生。

    0 ¥ 0.00
  • 现在“出海”,理想汽车能找到“理想”的海外市场吗?

    理想汽车正在加码海外市场。在中国车企已经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的当下,以及面对国际市场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理想汽车能吃到海外市场的红利吗?

    12 ¥ 0.00
  • 车展为何诞生于上海?

    回望历史,瞭望未来,不论是汽车,还是时代,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的历史关口,无不为今年的上海车展充满期待,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家都坚信,汽车在当下仍旧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

    11 ¥ 0.00
  • 门外汉搞不定,这两家车企不约而同让老将回炉

    近日,车企人事变动频频,沃尔沃汽车全球CEO骆文襟(Jim Rowan)和乐道品牌总裁艾铁成的离职较为引人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车企高管之位难以坐热。

    16 ¥ 0.00
  • 极氪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极氪辨识度除了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外,还传递出拥有“灯塔型”的元素,有迹可循的创新,以及超越汽车范畴的国际化开放思维,拥抱全球化的气派和能力。从不生产无聊汽车的清醒,到提供个性化诉求的多元价值,极氪带给行业的启示不仅是产品的豪华和高端,还有非物质的共鸣和自信。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极氪品牌的崛起,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内生力,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尊重的文化自信?极氪做到了。

    21 ¥ 0.00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23 ¥ 0.00
  • 尹同跃用四个“最”字概括奇瑞混动,从国内到全球不客气

    凭借“小草房精神”,奇瑞不断在动力领域攀升高峰,其超能电混动力系统名字带有“鲲鹏”两个字, 蕴含“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美好寓意,而最终能否成为全球最好的混动系统,实现全球逍遥游,这是一场存在未知和变数的探索。

    0 ¥ 0.00
  • 北京越野BJ40:硬派车谋变顺应时代潮流

    “智驾平权”、“豪华平权”等一众“平权概念”被提出,一时间“追求平权”成了行业的风气,仿佛造车者脱离了“平权”就不会了造车,也有人将此称为“潮流”,视作内卷加剧时代的特产。从本质上看,这属于新营销的手段,能拉近买卖双方的距离,刺激消费。因此,当北京越野打着“越野平权”旗号推出BJ40增程版时,不难发现硬派越野的细分赛道也正在求变。

    10 ¥ 0.00
  • 宝马开窍了?360度全链AI战略加快智能化步伐

    近日,宝马汽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推动AI大语言模型上车,随着AI大模型技术愈发成熟,宝马汽车看到希望,随即发布360度全链AI战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战略频繁失误的宝马能否凭借人工智能扳回一城呢?

    10 ¥ 0.00
  • 领克900直面问界M9,能否创造高端局的奇迹?

    近日,领克900正式预售,新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33万到43.5万,定位为大型SUV,基于SPA Evo大型电混专属架构开发的领克900作为领克极氪整合之后首款产品,这台车型直面问界M9、理想L9等车型,新车能否创下新能源大型SUV销量新纪录?

    15 ¥ 0.00
  •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15 ¥ 0.00
  •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14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0-09-25 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