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上汽大通是“现代车企”的样本?
【导语 :海外市场,上汽大通长期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广泛受到市场及用户的好评,在汽车寒冬来临之际更显风景这边独好,呈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这不啻给人以启示,现在汽车行业是否可以重提“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条件是否已经成熟?上汽大通提供的经验表明,中国汽车走出去已然是时候了。】
撰文|颜光明、编辑|禾 子
最近,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2020上气大通营销商务年会由海南改为网上举行。结果反响不错,引起了同行和圈内的不少关注。从媒体露出的信息来看,上汽大通去年销量超越12万辆,同比增长42.85%,其中,国内销量98,382台,同比劲增45.27%;海外销量21,635台,同比上涨32.77%。成立至今九年,上汽大通保持60%年复合增长率,成为行业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
尽管此次商务大会没有对今年的销量目标有具体的披露,但上汽大通向上的动作依然一如既往,即便是面对当前严峻的汽车销量呈下滑之势也充满信心,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斗志昂扬。故把商务大会主题定为“聚力逐变,势赢未来”,提气鼓劲,气场不凡。
在我看来,新闻不是看的,而是读的,可读的新闻才有意思。上汽大通就是一家有新闻可读的车企,它所提供的“样本”和“成长”,以及“变革”,都像在线的网上直播,记录了这近十年来汽车行业聚合裂变,跌宕起伏的一个侧面,不是主角,但也是不可小觑的小卒,具有新闻性,其价值要比它的故事更精彩,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又具有现代车企的当代性,充满了张力和期待。所以,本文不想晒它的业绩和过往,而是从如何看这家车企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重提“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思路看来是时候了。
首先是产品。上汽大通是以专业生产厢式轻型商用车名义问世的一家车企,时间不到十年,但名气和影响力在同行中属于后来居上,销量年年递增,体量不断增大,成长速度越常,运营质量上佳,在求变中不断突破边界,灵活且自由,即由厢式客货,派生出MPV、SUV、皮卡和房车等,品类繁多并形成系列,在商用和乘用之间跨界融合,打破了专业分类,在业务模式上变得模糊并宽泛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商。
其次是豪横。尽管这是一家很年轻的车企,但谁也不敢小看,它是含着金钥匙问世(上汽集团全资子公司)。起步不仅高(收购英国一家轻型商用车),而且不是从零开始(根上有商用车的制造历史)。故有人说,上汽大通从酝酿到诞生就是一个以“富人玩票”姿态介入资本+产业的高手,走的是“荣威套路”,得益于“MG品牌”效应,令同行侧目,望其项背,无论是在资本和资源,还是在实力和能力上,都难以相提并论。有人称其国际化思维,出手不俗的大手笔。
再就是变革。相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上汽大通不走寻常路,而是行业的变革者。比如借鸡生蛋(收购品牌)、暗渡陈仓(自主平台),盘活存量(闲置资源),高打高举(轿车思维),点石成金(观念造车)等。可谓生而不同,特立独行,风生水起,另眼相看。由此,树立了“现代车企”的概念,无论是在视野和思路,还是出牌和打法,与同行迥然不同,给人耳目一新。其底气,既有合资反哺的优势,也有求变创新的锐气,敢于尝试,引领潮流。
如果从应用场景的角度去观察,上汽大通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概念,而是城市流动的“经济平台”,活跃在一线城市,这是继依维柯和全顺之后,一个值得关注的自主国际化品牌,它的“符号性”已经融入了城市化的现代意识——无论是用途,跨界或改装,已然是城市现代化须臾不离的流动载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汽大通的品牌和产品就已被市场所接受,社会所认同。无可否认,这里有上汽背书和集团实力的支撑,有制造能力和技术含量的体现,也有激活被收购品牌(英国百年历史的轻型商用车品牌MAXUS)的因素,重返欧洲,带来的荣耀等。重要的是在业务模式和商务模式上的变革尤为出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在打造自主品牌,促进国际化的同时,也为现代汽车发展模式提供了经验。
上汽大通从诞生至今,可以说,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车企,而是带有探路性的“试验”,引入了新的观念和思路,实施新的手段和方法,颠覆了以往白手起家,或靠合资引进发展汽车的思维模式,而是抓住新一轮产业转型的契机,以全球经济的视角切入国际化来发展自主品牌。比如从资本介入汽车,一步跨越品牌差距,与国际接轨,盘活资产存量,提升竞争效率,打通国内外两个市场,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发力,将“拿来主义”转变为自主品牌的利器,构建自主的产品矩阵,孵化系列品牌,无论是体系能力,运营质量,还是制造能级,发展潜力等多维度,相较于同行都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先发性和市场优势,平添了跨界实力。以这样的梳理和观察有助于我们对创新的认知才会有所启发。
当下,上汽大通的活跃度并不完全是量的呈现,而是在社会活动和经济生活的参与深度和广度,及知晓度。比如各类大型国际性会议,纪年性活动和公益性赞助等。再比如物流、商旅、专业、乘用等业务领域的全覆盖,带有很高的“辨识度”,有别于其它车型。尤其是在营销理念,定制化生产,服务模式等创新举措,正如有识之士所分析的那样,“上汽大通具有当代性的意识”,背后有其深沉内涵的国际化思维和运作方式。值得厂家自豪的是,大通产品海外市场是个亮点,令同行羡慕,不仅出口多(遍布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6.4万辆),而且含金量高(主要销量在经济发达国家), 赢得尊重,建立口碑,重塑形象。事实证明,上汽大通不仅盘活了MAXUS品牌,通过产品含量使其升值,还顺利进入海外营销网络,重拾国际营销渠道,并与国外主流汽车品牌同台竞争毫不逊色。
回望国内,在产品深耕上,大通宽体轻客独树一帜,形成了 “家族”(V80 、V80 PLUS、V90 )风格,站稳了市场;MPV三剑客(G10、G20、G50)的认同度趋于常态化, SUV定制化(D90、D60)颠覆传统,开创了互联网营销新模式;皮卡乘用化(T60、T70)悄然走红,抢占风口初见成效;房车概念(出游方式),新招迭出,跨界联动,有声有色。故有人把这种生机和活力看作是“创新思维”。
上汽大通借商用车之壳玩出了不少新花样,打出了一手好牌。在乘用车连续受到下行压力之下反而显得更加活跃,锐气不减,内生力强劲,持续发力。尤其在C2B智能定制模式,通过社交信任链和数字化手段来挖掘并盘活了用户资产价值,构建多方共赢营销网络,提供创新服务,在“生而与众不同”上大做文章,别开生面。
显然,这与传统车企的产销思维和眼界有所不同,得益于产业经验的积累对行业洞察与判断,高起点自主(国际化、定制化、智能化、网联化)等硬核技术和策略的实施,比如玩转营销,借助互联网+,强化跨界(商用、乘用),深度新能源化,“一业多元”的模式等,屡试不爽后来居上。尤其是海外市场,上汽大通长期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广泛受到市场及用户的好评,在汽车寒冬来临之际更显风景这边独好,呈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这不啻给人以启示,现在汽车行业是否到了重提“出口导向型”发展的战略?条件是否已经成熟?而上汽大通提供的经验表明,中国汽车走出去已然是时候了。看来,只有做好海外市场才能做强国内市场。
点评
其实,“出口导向型”并不陌生,“日、韩汽车模式”的成功就是得益于这一战略思想,曾被业界捧为圭臬,视为发展方向,也是几代汽车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理想目标。众所周知,惟有如此,中国汽车业才能真正强壮起来。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何其艰难,况且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已箭在弦上,汽车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挑战之时,“出口导向型”已然是中国汽车业不可回避的生存及战略问题。纵观当下,即便现已出口的中国汽车不少,但真正成规模,有含金量和附加值的其实并不多,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有市场一席之地那就更加少之甚少。从这样的角度看上汽大通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值得点赞,目前虽然量不大,意义却不小,深受启发的也许是走出去的意识和思路,以及品牌输出的再创新。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