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罩”下的行业难题:车企该不该下场自研电池?
撰文|钱 蕾、编辑|禾 子
11月17日,2023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隆重开幕,长安汽车在第21届广州车展发布其自研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发布进军电池行业“进阶路线图”。长安汽车宣布将深耕半固态、固态电池,不晚于2027年推动重量能量密度达到350-5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50-1000Wh/L,并逐步量产应用,2030年实现全面普及。“金钟罩”的诞生,意味着又一家整车企业开始下场自研电池。
长安汽车发电池品牌“金钟罩”
“长安汽车电池规划,是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指引下,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迈出的坚实一步。”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表示,根据规划,未来,长安汽车将打造国际领先的自研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通过电池与整车的内外兼修,全面解决用户在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低温性能等方面的焦虑。
王俊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当下,产业供需关系快速变化,供给侧已不再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产业供应链已基本完整成型,市场培育出一大批优质的“大三电”、“小三电”零部件企业;同时,优势企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以电池系统供应企业为例,TOP5企业占据了84%的市场份额。“这些特征,预示着中国新能源产业即将进入新阶段。”王俊说。
目前长安已经布局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智能电动品牌,打造大、中、小三大纯电专属平台。王俊表示,长安也一直关注以电池系统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迭代,布局打造有韧性、可持续的产业链、供应链,思考构建可预期的产业规则与秩序。
按长安汽车的规划,其电池规划将聚焦用户痛点与出行场景限制,重点突破电芯技术瓶颈,全方位守护电池全生命周期,为用户带来长寿命、真安全、高集成、快补能的使用体验。此外,将升级液态电池,实现快补能,里程无忧。攻关电池(磷酸铁锂、三元)材料改性、体系优化,不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在充电倍率方面做到应用3C,普及5C,预研7C,实现充电7分钟,续航40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的电池规划还包括,将深耕半固态、固态电池,实现高效能,超长续航。推进全新电解质材料开发、关键工艺开发,将不晚于2027年推动重量能量密度达到350-5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50-1000Wh/L,并逐步量产应用,2030年实现全面普及,彻底解决用户里程焦虑。在电池隔热性能以及应用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方面,长安汽车亦有所规划。目前,长安汽车正在开展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原型电芯设计,预计能量密度将突破1300-1500Wh/kg,力争在2035年实现搭载应用。
基于以上技术规划,长安汽车将推出一系列新电池产品。计划到2030年,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首款标准电芯即将在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的全球领先工厂投产下线。首款CTV技术将于2024年开始量产,实现成组效率≥86%。
整车企业到底该不该下场自研电池?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占到生产成本的四、五成左右,电池的性能以及品牌等已经成为消费者买车的重要决策因素。如此高比例的成本占比让整车企业不得不对电池令眼相看。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在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上直言,“缺芯、贵电”已导致长安汽车在2022年损失60.6万辆产能。其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并不缺少动力电池供应,关键问题是电池太贵。在如此卷的市场生态下,如果电池成本降不下来,企业竞争力自然大打折扣,这也是越来越多车企开始选择自研电池的原因。也有不少车企一边扶持第二供应商,一边下场造电池,以降低成本。
智能化优势并不明显的比亚迪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销量领先,其在电池方面的成本优势起了很大作用。2022年前十个月,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已达22.66%。不仅供应自己,还开始了外供之路。比亚迪的成功,让不少车企看到了一条电池规划路线图:自研、自产、自供,降低电池成本,甚至可以打造品牌,外供给其他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不过,电池自研这条路其实并不好走。买电池成本高,自研电池也投入巨大,这是一个需要真金白银堆起来的业务。
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已经发展到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状态,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第二梯队LG、比亚迪、松下等动力电池前十大厂商的市场占比超过90%,以今年1-8月的电池装机量情况来看,留给前十以外的其他电池厂家的市场份额只有6.4%。在这个背景下投产电池,只有销量足够多,才能摊平研发成本。
长安汽车已组建先进电池研究院,拥有电池研发人员1200余人,其中包括高级专家、顶尖学术人才125人。未来,还将投入100亿元资金,到2024年电池团队研发规模达到3000人。在自研能力建设方面,长安汽车已构建起成熟完备的研发管理、产能管理、供应及营销管理体系。
不过,即使汽车企业在自研电池方面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其对原材料的把控能力也是一大考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比电池是否自产对车企的影响更大。为了避免这种波动带来的影响,蔚来就延伸到了产业链最上游,其全资子公司Blue Northstar Limited与澳大利亚矿产勘探和开发公司绿翼资源有限公司达成战略融资交易,计划投资Greenwing超亿元,以推进其阿根廷卡塔马卡省圣豪尔赫盐湖锂项目的勘探计划。
点评
虽然自研自制电池短期内对大多数车企来说几乎收效甚微。不过,在残酷的市场压力下,企业汽车不得不有所行动,即使未来看似“模糊”,也下决心迈出电池自研这一步。这或许短时间内难以达成成本目标,但至少可以在谈判上增加一些筹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但假如整车企业自造的电池不能达到顶级水平,不仅在市场上很难有销路,也对自身整车的竞争力拉动有限。况且,电池领域的技术路线也在发展之中,说到底,谁掌握了先进的电池技术,谁才能掌握电动汽车的未来。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