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明:“中国心”评选为何受关注?
撰文|颜光明、编辑|禾 子
今年“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评选实车测试于10月底完成,结果即将公布,获奖通知函已发出。不久,榜单就会出现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
这是颇具权威性的评选,堪称世界三大评选(沃德十佳发动机、国际年度发动机)之一,简称“中国心”。值得关注的是,由十佳发动机评选延伸出新能源动力系统评选,可以说,这是独创,也只有中国才有,如同当下中国电动车走向世界一样,已然属于跨入世界级的评选。
与众多的汽车评选不同的是,“中国心”评选立足于权威,专业和品格。这种独特性,长期以来一直备受行业的关注和厂家的重视。很多年前,至少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在与美国一家汽车杂志的同行交流时,他们很自豪地说,由他们评选出来的“汽车榜单”,往往会成为畅销车。原因是他们有一套专业的测试标准和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心”的评选也是如此,不仅行业认可,厂家买账,消费信任,而且日趋成熟,跻身世界,拥有了话语权。
今年“中国心”评选实测在江苏高邮新建的“新能源汽车试车场”举行。受邀,欣然前往。
这样的实测活动我参加过,亲历和见证过评委们对每部入围车辆依据标准严格实测,打分。此项评选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行业高度关注。它的权威性就在于是由一批从事发动机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团,代表了汽车动力系统的权威(评委多半担任专项研究,标准制定,技术领域的担当),拥有实操经验。
“明年,‘中国心’评选就进入了第19年了”。在去实测现场的路上,评选创始人周丽娟感慨道,全凭专家的支持,我们坚持下来了。她说,这得益于专业,行业的需要。我们不能忘记老主任王秉刚呕心沥血的付出,是他的人格力量锤炼出“中国心”的好品格。
是的,周丽娟的感慨触动了我,引发共鸣。因为我同周一样,早就认识了王老,当时他还在长春汽研所,后去了天津技术中心。王秉刚是圈内赫赫有名的汽车专家,曾是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代表。我曾多次采访过他。他的头衔很多,印象最深的是科技部 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还有国家级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等。我在不同场合听过他的相关报告,也一同测试过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等。即便这样,我们没有深交,只是采访关系,但他的严谨回答,慢声细语的神态,待人平和的举止,回想起来不能不受人尊敬。
2005年,刚出任《汽车与运动》杂志出版人的周丽娟,受《中国汽车报》之命,组织策划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活动。她以自己对行业的熟悉及走势判断,认为汽车“心脏”的评选,做好了必将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得发动机者得天下。既符合杂志属性,又具有长远意义。问题是如何评选,令她发愁。于是她想到了她的贵人王秉刚,请他召集业内顶级专家组成评审团,于是一拍即合,首届评选就获得成功,几届下来,十佳发动机评选也就成了杂志的王牌,行业的名牌。当评选被誉为“中国心”时,行业对它的认可却无意中提升了汽车软实力意识。
也许,王老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把“中国心”评选当作促进中国汽车动力系统进步的平台。周丽娟回忆道:“我1999年夏采访结识王主任,就成为了忘年交。他对所有人都好,对我更加好。”王老说过,小周的活动排第一位,宁可推掉其他活动。小周的活动是什么?就是《汽车与运动》主办的“中国心”两大汽车动力评选,王秉刚担任了10年十佳发动机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以及3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
两年前,王秉刚去世。但他制定和主持的评选标准和实车测试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等,都是我们自己的标准,它的权威性已经超出了一家汽车杂志的范畴,而是代表了行业的水准,可以比肩世界级的评选。
在今年实测现场,见到一些熟悉的老专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喜形于色,终于看到了自主的力量落地成为受欢迎的产品备受鼓舞,尤其是电动和插混的崛起,自主品牌的认可度已然明显胜过合资品牌。认为现在比的已不再不是跟随,而是看谁的独创性的占比。由此产生的评价不正是我们的话语权?
可以说,这正是以王秉刚为代表的老专家们所希望看到的一幕。
从入围车型来看,外观、内饰、配置等综合品质提升明显。专家评委们认为,新能源动力系统在产品性能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此外,在实测现场,还增加了动力总成零部件评选展示。有意思的是,专家评委都是来自主机厂但任技术和研发的负责人。他们认为,国内车企在动力技术转型的道路上,需要来自本土供应链的支持。主机厂需要更多地扶持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为其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更多配套机会。
想不到,“中国心”的评选还带出了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直接交流的平台,正如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所说,“中国心”评选不只是行业动力的一个评选活动,它同时还是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合作平台。
点评
以这样的格局完善和充实“中国心”的评选,相信这将有助于中国汽车话语权的提升,促进中国汽车转型向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未来可期,不负重望。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