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观察    新能源汽车跌破市场“中分线”,燃油车要逆袭了吗?

新能源汽车跌破市场“中分线”,燃油车要逆袭了吗?

在2024年八月达到峰值之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有所回落。2025年前两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依然还未恢复到去年的峰值。下一步,是新能源汽车后劲不足,燃油车后来居上,形成和新能源汽车分庭抗礼之势;还是新能源汽车只是暂时打了个盹,接下来将持续提速,全面取代燃油车,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张 弛、编辑|禾 子

 

今年以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一直处于50%以下。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68.6万辆,同比增长79.7%,环比下降7.8%,渗透率为49.5%。和1月份的41.5%相比,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环比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但是和2024年年中出现的超过50%的渗透率相比,下滑依旧明显。进一步分析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更多还是由自主品牌来贡献。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占比依然较低。

 

新能源汽车进攻承压

其实国内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下滑早就有了征兆。

2024年7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度突破了50%,8月份更是来到了53.7%的历史高位。但随后,这个数据就急转直下,月度渗透率连续4个月环比下滑,并且在12月份跌破了50%的门槛。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并未被部分消费者认可。

一方面,电动车因为电池自身物理化学特性所带来的对用户驾驶习惯上的制约依然存在。无论是冬天,还是高速场景,电动车都无法实现对传统燃油车的平替。上海的电动车滴滴司机在冬天都不愿意开空调,甚至一度引发了乘客和驾驶员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电动车的保值率、后期电池维修以及替换费用甚至是安全问题,让不少消费者在购车时依然还是存在一定的顾虑的。

 

因此,如果没有政策的强力支持,电动车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要想实现对燃油车的全面取代,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而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之前对于电动车的大力倾斜已经出现了转向。欧洲市场,德国、瑞典等主要电动车消费国家都减少甚至取消了电动车补贴;美国在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更是要把拜登时代的所有电动车补贴政策全盘取消;而中国也是在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多年之后,“油电同权”开始成为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点。

 

燃油车不仅依然拥有很多拥趸,而且燃油车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和相当多的从业工人,甚至还是某些地方的经济和财政的支柱。如果不能给予燃油车平等的对待,那么其实是对这些车企不公平的对待。何况,现在大部分新势力车企或者电动车项目都在亏本卖车,不少知名新势力车企已经倒下,造成了极为负面的舆论和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电动车、燃油车以及混动车型的均衡和平等发展,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

 

燃油车会逆袭吗?

在国内汽车市场上,燃油车依然有稳固的基本盘。不过,在推广宣传以及营销策略上,互联网出身的新势力车企,还是胜过传统车企一大截。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似乎电动车就是前瞻技术,而燃油车已经成为了过时的产品。其实燃油车不仅远远没有过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还会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尤其对合资车企来说,它们要做的就是能够摒弃外部的影响,专注于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怎么样才能让燃油车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能够和新势力车企的车型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怎么才能让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持续优化,不断降低百公里油耗,对冲电动车在出行成本上的优势,这些都是传统车企需要着力思考的。而从通用、大众、丰田和吉利等传统车企的新一代产品来看,传统油车在智能化水平上已经可以和新能源汽车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来竞争。通过几代产品的迭代,油车在智能化上被新能源汽车拉开代差的局面将很难重演。

 

至于国内一众合资车企,虽然遭遇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它们未来在国内市场就不会有一席之地。只要丰田、大众、通用和福特这些跨国车企巨头没有做出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那么哪怕国内合资车企持续亏损,其全球丰厚的利润足够它们来补贴中国市场。而反观新势力车企,至今依然是少数实现盈利,而大部分还处在亏损过程中。这或许使得外资车企深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倒下。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大部分主流合资车企都开始效仿新势力车企,推出“一口价”策略。被逼入墙角的传统合资车企通过巨大的终端折扣,开始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并且迎来销量的回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5年,传统车企对于油车的降价策略将贯彻地更加坚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想再攀高峰,除了政策的支持外,还需要看技术上能够有多大的突破。

 

燃料电池依然冷门

作为一个在国内相对冷门,但时不时会因为各种消息而升温一阵的燃料电池汽车,在2024年的表现并不太好,估计燃料电池还要坐冷板凳较长时间。

 

2024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数据分别为5548辆和5405辆,同比减少10.4%和12.6%。这使得自2021年以来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持续同比增长的趋势被打破。和电动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受到的限制和制约更多。燃料电池系统自身的成本、加氢站的建设以及氢气的存储和运输等等。短期来看,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内乃至全球的推广面临的困难都不少。

根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全球注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总销售量为12866辆,同比也是减少了21.6%。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除了燃料电池系统自身技术出现大幅飞跃以及加氢站建设出现爆发式增长,否则燃料电池更多都还只能进行示范运营。国内车企在这个领域的投入需要谨慎。毕竟,曾经被视为燃料电池“主场”的商用车领域,也正在逐步被锂电池车型蚕食。

 

点评

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不少合资车企索性都推出了“一口价”策略,这个对于提升合资车企所擅长的燃油车的销量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响应的提升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也开始趋缓。而且从政策指导层面,国家也开始逐步强调“油电同权”。新能源汽车要想彻底取代燃油车,说到底还是要看技术上能不能突破。否则无论广告做得如何铺天盖地,理智的老司机们依然很难“触电”。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上汽“破壳”:坚守DNA,重塑新灵魂

    对于“曾经不想把灵魂交给别人”的上汽来说,这场活动可以说是上汽经过阵痛、思考、自醒到重新出发后的一次宣言。虽然这只是车展前一次普通的“之夜”活动,但对上汽来说,这是一场“地理+心理”的双重主场秀,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传统汽车企业借此活动在主场向业界宣告,上汽正在“破壳”重生。

    0 ¥ 0.00
  • 现在“出海”,理想汽车能找到“理想”的海外市场吗?

    理想汽车正在加码海外市场。在中国车企已经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的当下,以及面对国际市场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理想汽车能吃到海外市场的红利吗?

    12 ¥ 0.00
  • 车展为何诞生于上海?

    回望历史,瞭望未来,不论是汽车,还是时代,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的历史关口,无不为今年的上海车展充满期待,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家都坚信,汽车在当下仍旧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

    11 ¥ 0.00
  • 门外汉搞不定,这两家车企不约而同让老将回炉

    近日,车企人事变动频频,沃尔沃汽车全球CEO骆文襟(Jim Rowan)和乐道品牌总裁艾铁成的离职较为引人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车企高管之位难以坐热。

    16 ¥ 0.00
  • 极氪品牌的自信从何而来?

    极氪辨识度除了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外,还传递出拥有“灯塔型”的元素,有迹可循的创新,以及超越汽车范畴的国际化开放思维,拥抱全球化的气派和能力。从不生产无聊汽车的清醒,到提供个性化诉求的多元价值,极氪带给行业的启示不仅是产品的豪华和高端,还有非物质的共鸣和自信。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极氪品牌的崛起,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汽车品牌的内生力,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尊重的文化自信?极氪做到了。

    21 ¥ 0.00
  • 小米明星车型SU7惹上麻烦,智驾接受市场“洗礼”

    当前,小米SU7销量一路走高,小米因此成为如今最红的新势力车企。同时,在国内汽车圈,小米一直深谙流量之道,是公认的营销高手。不过,一场意料之外的车祸,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23 ¥ 0.00
  • 尹同跃用四个“最”字概括奇瑞混动,从国内到全球不客气

    凭借“小草房精神”,奇瑞不断在动力领域攀升高峰,其超能电混动力系统名字带有“鲲鹏”两个字, 蕴含“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美好寓意,而最终能否成为全球最好的混动系统,实现全球逍遥游,这是一场存在未知和变数的探索。

    0 ¥ 0.00
  • 北京越野BJ40:硬派车谋变顺应时代潮流

    “智驾平权”、“豪华平权”等一众“平权概念”被提出,一时间“追求平权”成了行业的风气,仿佛造车者脱离了“平权”就不会了造车,也有人将此称为“潮流”,视作内卷加剧时代的特产。从本质上看,这属于新营销的手段,能拉近买卖双方的距离,刺激消费。因此,当北京越野打着“越野平权”旗号推出BJ40增程版时,不难发现硬派越野的细分赛道也正在求变。

    10 ¥ 0.00
  • 宝马开窍了?360度全链AI战略加快智能化步伐

    近日,宝马汽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推动AI大语言模型上车,随着AI大模型技术愈发成熟,宝马汽车看到希望,随即发布360度全链AI战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战略频繁失误的宝马能否凭借人工智能扳回一城呢?

    10 ¥ 0.00
  • 领克900直面问界M9,能否创造高端局的奇迹?

    近日,领克900正式预售,新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33万到43.5万,定位为大型SUV,基于SPA Evo大型电混专属架构开发的领克900作为领克极氪整合之后首款产品,这台车型直面问界M9、理想L9等车型,新车能否创下新能源大型SUV销量新纪录?

    15 ¥ 0.00
  • 小鹏更名背后的野心:剑指科技帝国

    当同行还在做价格肉搏时,小鹏汽车已悄然架起"天地"一体的科技矩阵。前年还差点掉队的小鹏,经过一年来的调整,力压理想、小米等实力玩家,在今年前2月成为新势力的销量榜一。与此同时,小鹏做出更为大胆的决定:改名。改名背后,是"车企"到"科技集团"的跨越,是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化生存模式的新尝试。何小鹏的赌注很明确:要么用技术复用构建万亿生态帝国,要么在多线作战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

    15 ¥ 0.00
  • 一则招聘信息泄露了自研芯片行踪,奇瑞剑指何方?

    国内车企自研智驾/座舱芯片行业正在兴起,现在这个阵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奇瑞汽车。为什么国内车企前赴后继、排除万难、投入重金研发智驾/座舱芯片?

    14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5-03-14 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