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日产“瘦身”,跨国车企如何安然过冬?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今年以来,陆续有跨国车企巨头加入裁员的行列。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奥迪未来计划缩减非生产类工作岗位数量。这将导致仅仅在德国,奥迪就会裁撤4500个工作岗位。除此以外,奥迪也会将生产奥迪Q8 e-tron的布鲁塞尔工厂在明年2月底关停。奥迪之外,另一个让全球吃惊的莫过于日产汽车,其也已经公开了将在全球削减20%的产能,同时裁员高达9000人的计划。更早一些,包括舍弗勒、博世、采埃孚等德系汽车零部件巨头的裁员计划也已经公之于众。连续不断的裁员背后预示着全球汽车行业的寒冬已经到来。
奥迪、日产业绩大幅下滑
奥迪和日产纷纷祭出裁员的大旗,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业绩的大幅下滑。根据奥迪披露的财报,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其营业利润暴跌91%至1.06亿欧元。
日产与奥迪成为难兄难弟。截至9月份,日产汽车本财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5.98万亿日元,同比减少1.3%;营业利润下滑90.2%至329.1亿日元,净利润更是减少93.5%至192. 2亿日元。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日产汽车不仅取消了2024年的中期股票分红,还将出售其持有的三菱汽车的股份从目前的34%降至24%,借此获得680亿日元的流动资金。而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更是自愿减薪50%,以示和公司共同进退的决心。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全球跨国车企对于核心技术全栈自研或者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加大自研力度的趋势短期难以改变。这就意味着各大车企对于像纯电动平台、智能驾驶、动力电池、全新电子电气架构等持续投入资金进行底层技术的研发。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动辄都是上百亿的投入,且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如果想要继续维持这样的投入,那么各大企业每个季度的财报压力就非常大了。一旦财报表现不佳,那么股价就会承压。
主要市场承压
跨国车企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更多还是和其在全球几个主要市场表现不佳有关。
有数据显示,奥迪品牌在美国市场的交付量下降21%至46752辆。而在中国市场,以理想、问界、极氪、蔚来等为代表的新势力对于BBA所在的豪华品牌的冲击,消费者的购车理念已经发生转变。至于奥迪自己的主场——欧洲汽车市场,则受累于整个欧洲经济复苏较慢的拖累, 大概率难以弥补其在中美两大市场的下滑。
至于日产,则在其最重要的中美两大市场同时陷入困境。在国内市场,在自主品牌持续挤压的情况下,日产今年在国内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10%。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10月,日产在国内最主要的合资企业——东风日产的销量降幅超过25%。在美国市场,日产由于车型老化使得其库存一度超过100天。而对于当下在美国市场最受欢迎的混动车型,日产则由于缺乏产品布局只能眼巴巴看着竞争对手来抢夺自己的市场份额。为此,日产只能在美国祭出大幅折扣来刺激销量,这也成为压垮日产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才能扭转局面?
要想扭转当前的局面,其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需要向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车型。
以日产为例,下一步,在中国,其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引入;而在美国其则会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e-POWER技术的推广。但是新车投放之前,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交付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裁员以及降本能够放慢集团的现金消耗速度,为新车型的投放来赢得时间。
只不过,在国内市场,日产不仅要在成本上去比拼比亚迪、吉利等本土巨头,还需要在智驾技术上和华为、小鹏等同场竞技。在大众、通用、丰田等巨头都难以招架的情况下,日产想要突围的难度可想而知。至于在美国市场,日产面临的竞争同样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高额的关税拦住中国汽车品牌参与竞争,但是特斯拉、美系三强以及一众车企巨头也都不是容易应付的对象。
借用中国技术或许是日产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企业战略。为了扭转局面,奥迪借用了合资伙伴上汽的平台和智驾技术,推出了全新的AUDI品牌的电动车,成为其对抗新势力车企打出的一张王牌。像丰田汽车接连参与Momenta和小马智行这样的智驾企业的多轮融资;大众和Stellantis则是先后重金入股小鹏和零跑。对于日产来说,其也完全可以考虑参考这种模式,和东风或者和国内的新势力车企来寻求更加深入的合作。
点评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处在一个深度洗牌的过程。不仅新势力汽车一个个倒下,传统弱势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也游走在分崩离析的边缘。放眼全球,这种情况又何尝不在。在全球汽车市场羸弱叠加中国汽车冲击下,如果跨国车企集团依然抱残守缺,仅仅通过裁员来节省成本的做法并不可持续。尤其是像奥迪以及舍弗勒、博世这样的德国企业,和强势的工会打交道更是步步维艰,付出的成本肯定不会小。因此,想要在最短时间扭转局面,直接引入成熟且有竞争力的中国技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