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品 禾、编辑|钱蕾
事实上,赛力斯这个诞生于5年前、手握生产和销售双资质的品牌,凭借电驱动系统和整车控制领域的原创研发,在国内新能源产业链上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上,赛力斯举行了生态合作发布会,高调宣布与华为“联姻”,发布了由双方共同打造的“高性能电驱轿跑SUV”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并联手双方渠道销售新车。这无疑又为国内汽车市场投下一记重磅炸弹。
增程系统,当下的另一种解法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此次共发布了两驱版和四驱版两款车型售价分别为21.68万元和24.68万元。两款车均采用了与理想One类似的增程式解决方案,让新车成为了全球首款兼具4秒级加速性能,同时具备1000+km超长续航的纯电驱新能源汽车。
新车能够取得亮眼的成绩,其技术原理是搭载了领先的驼峰智能增程系统。该系统不仅采用了赛力斯自主研发、行业领先的增程技术,更融合了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使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兼具低能耗、长续航、极致驾控等特点,可覆盖市区通勤、城市周边出行、长途行驶三大高频核心用车场景,解决用户对于续航和充电的焦虑。
至于为何采用增程而非纯电,在产品研发阶段,赛力斯与华为就表现了战略上的一致性。双方都认为增程路线在现阶段具有更强的普适性,既保留了电车的性能和体验,又避免了电车的续航问题。而且在极寒地区也能使用,适合更大范围的推广。同时,五年的技术深耕、1000多项全球技术专利、超一流的智能工厂,赛力斯也有信心保证复杂硬件系统下的低故障率。
这样的产品战略,在现阶段的市场中确实占有一定的优势。首先目前的充电和用车环境,对纯电动车的友好度仍然无法达到普通用户的使用需求,纯电动车在长途续航能力上的劣势依旧是存在的;另外,增程式电驱车在国内市场并没有广泛普及,除了理想One之外选择很少。因此SF5选择这样的产品战略,打个差异化,也算是一种解法。
共享渠道,新车铺进华为店
新产品想要杀入市场,过硬的产品实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够强大的渠道作为联通用户的桥梁。在这一点上,赛力斯可能与任何一家新势力都不一样。线下他们不用在全国范围内布局门店或体验中心,线上也不用搭建自己的网销平台。因为凭借与华为的合作,赛力斯就能够在线上及线下两个阵线,共享华为的现有渠道。
目前,华为已经在全球建立包括12家旗舰店、5,000多家体验店,接待用户数超过8,000万。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背靠华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渠道,不得不说赛力斯渠道分销能力的起跑线还是比较高的。4月21日起,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将陆续入驻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四大城市,七家华为旗舰店,并将快速铺进华为门店。同时,华为商城和赛力斯官方APP两大线上渠道,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接受预订。
从行业发展的方向看,传统经销商模式正在被逐步取代。厂商都愿意使用类似直营店的模式,与用户建立直接的沟通链接。更透明的价格、更好的购车体验、更顺畅的双向交流,这对于用户和厂家都裨益。且赛力斯能够使用华为的现有渠道,这也将极大地减少前期成本压力。但赛力斯使用的是增程式动力单元,仍然需要一定要求的售后维保能力。如何处理者之间矛盾,将是其提升体验及积累口碑的重要课题。
华为拥抱变化从卖车开始
本次上海车展,华为搭建了面积不小的展台。华为不造车,但想要卖车。这次华为展台的slogen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可见其染指汽车行业的野心。不仅仅是赛力斯,华为也全面渗透到了北汽、长安等传统车企中。特别是华为和北汽极狐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深入合作,ARCFOX在本届车展上带来的阿尔法S,车身上“HUAWEI INSIDE”的字样似乎极力彰显自己的身份。在这样的背景下,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又将如何取得独特优势?
关于这一点,赛力斯CTO周林先生有着自己的想法。从2019年开始,赛力斯就与华为进行了深度合作,其合作范围不限于技术。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扩展至生态上的互相融合,围绕的是技术、渠道、产品,深入推动智能终端领域合作。因此,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将更加“定制化”,未来将与友商走向不同的方向。像SF5上的HUAWEI Sound就是首次搭载在了量产车上。凭借华为强大的科技储备,未来像这样的合作成果,可能将出现在更多的赛力斯产品中。
除了音响,为了满足用户对智能化体验的需求,华为还为SF5打造了领先的智能移动座舱。HUAWEI HiCar解决方案,不仅支持在手机和车内中控大屏间随时随地切换如导航、音乐等功能卡片,体验车内外应用无缝衔接,也可以通过语音进行交互控制,让用户更专注驾驶。此外,HUAWEI HiCar还可以实现IoT设备互联,用户在车上即可提前打开家中空调、智慧屏等智能终端,管车也管家,打造真正的无缝全场景体验。
本次上海车展的主题是“拥抱变化”,而像小米、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入局,确实给汽车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变数。凭借在科技树的技能点满、智能产业的掌控力、运营数年的用户基础等等方面的优势,给汽车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面对国家政策导向的趋势和红利,这不能说是科技圈对汽车圈的破圈打击,而是产业互通互融的变革。谁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臂膀,谁就能获得科技大佬们的拥抱,在这场变革中立身。
点评
在以小米为代表的第二轮新势力造车运动中,各品牌似乎都面临着相同的机会和挑战。一方面,既能够享受在渠道建设、用户基础、核心科技等方面的优势赋能;另一方面,也将面临被科技企业边缘化的风险,彻底沦为代工企业。从这种合作模式来看,华为确实没必要自己造车,因为成为华为“影子汽车”的车企会越来越多。掌握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核心技术的公司,正在抢走部分整车厂的风头。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