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上海国际车展应时而生【破冰之举】
撰文/杨海艳
1985年,我在上海
红尘里还未响起地下铁的轰隆
南浦大桥不过是黄浦江畔梦中的彩虹
东方明珠尚含在未来巨龙的口中
我用一毛钱上了21路公共汽车一直挤到了四川北路
轮渡过江让在浦西上班的浦东人好生头痛
而人生的第一张彩色照片留下了我在外滩的明媚笑容
那过去的时光让现在的我回味无穷
一首名为《1985年,我在上海》的现代诗,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30多年前。1985年的上海,没有地下铁,没有东方明珠,黄浦江在当时的上海人眼里,并非城市的“母亲河”,而是阻隔浦西到浦东的“天堑”,浦东人想要去浦西只能靠轮渡,遇上恶劣天气,交通就会阻断。
虽然早在1958年,上海汽车装配厂就成功试制出第一辆最高时速可达105公里的凤凰牌小轿车,但汽车真正大规模进入上海家庭则是在40年以后。1985年的上海,街头的交通信号灯还在由人工控制,公交车之外,凤凰和永久牌自行车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出租车司机在当时还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
1985年的上海,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和铭记的年份
1985年的上海,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和铭记的年份。经历了6年一波三折的谈判后,德国大众终于同意和中方合资,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上汽大众)正式成立。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轿车合资企业,上汽大众不仅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纪元,为上海汽车工业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向现代轿车工业转型奠定了基础。也由此推动了上海车展在1985年应运而生,正式开启了中国汽车会展业的先河。
没有上汽,就没有上海车展
“没有上汽,就没有上海车展。”谈起首届车展落地上海的因缘际会,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兼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春霆坦言。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上海就开始举办工业展览会,但直到80年代初期,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车展在当时更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概念。
上汽大众合资项目的落地助推了首届上海车展的诞生。虽然历经60余次谈判,合资项目最终敲定,首款车型桑塔纳也得以引入,但由于基础薄弱,上汽大众起步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进车型的国产化问题。在国产化的头三年中,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一度不到2.7%。在当时,唯一能够国产的配件是轮胎、收音机、标牌、天线这四样零部件。按照当初跟德国大众谈判时确定的目标,桑塔纳有个长达7年的国产化计划表,每年都有进度,第7年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为了加速国产化,上海市政府想过很多办法。为此,上海市计委专门成立国产化办公室,并筹集了几十亿元的国产化基金,共同成立了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
首届上海车展的展会地点设在市中心的一桩苏联宫殿式建筑———原中苏友好大厦内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汽车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行业,中国的汽车工业此前几十年的经验都集中在客车和商用车领域,发展轿车必须要学习和了解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及信息。但在20世纪80年代,工程技术人员要到国外进行技术考察,光有业务能力不行,还要看政治条件是否符合。上汽大众的员工更多只能通过进口的书报杂志等了解信息,不仅时间滞后,检索的资料也十分有限。
“对于商业高度敏感的香港人首先想到了‘通路’和‘渠道’问题,试图通过办车展的方式解决国内汽车业信息不对称的燃眉之急。”据知名汽车媒体人颜光明回忆,首先响应的是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下称“上海汽托公司”),即今天的上汽集团的前身,而当时新成立的上海国际展览公司(1984年成立)也正巧赶上了好时候,双方一拍即合。1985年7月3日,上海首届国际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上海国际展览公司和香港雅式展览公司作为主办方首次出现,而支持单位则是上海汽托公司。
20世纪80年代,轿车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当时的展会基本上都是国外品牌,国产品牌如红旗也有参展,但多以商用车为主。”顾春霆回忆道。首届上海车展的展会地点设在市中心的一桩苏联宫殿式建筑———原中苏友好大厦内。虽然场地仅有1.5万平方米,但奔驰、大众、马自达、日产、雷诺、雪铁龙、福特、通用、菲亚特等全球汽车业巨头悉数到场,展露了它们希望寻找机会向中国展示其新技术、新产品,以树立品牌形象的迫切心态。
在当时,虽然只有325家厂商参展,展出车辆仅100余辆,但出席的人员级别并不低,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中汽总公司董事长饶斌等出席了开幕式,汪道涵还坐着红旗牌轿车陪同土耳其总理参观车展。
政要的捧场向外界传递出上海发展汽车工业的决心,也彰显着上层决策者们对于汽车产业发展思路的变化。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并不晚,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客车产业正值鼎盛时期,仅上海的客车及改装企业就有十余家。但对于轿车的观念尚未“解禁”,在当时被等同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或“权力地位的象征”。
也正是在首届上海车展举办的同一年,国家确定“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同时,国家又确定了通过发展轿车工业来振兴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开始把汽车工业的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轿车及零部件工业上来。
因此,这些外资品牌的小轿车都被当作了“高科技”概念车而受到追捧。在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的同时,人们开始认识到装备工艺的重要性。“在整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车展都以技术交流为主,当时的门票都是定向派发的,由各地汽车协会、工程学会和厂家组织参观。”顾春霆说道。
京沪呼应的中国汽车工业格局渐成
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国际汽车展览会,首届上海车展也为以后的上海车展定下了许多规矩,比如展出时间为6天,逢单数年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等。“由于当时各主管部门认为,中国的汽车市场环境还不足以承受一年一届的车展,所以将上海车展定为每两年一届。”中国贸易促进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事后回忆。
1987年,第二届上海车展开幕。上汽大众展出了由桑塔纳衍生出来的旅行轿车。当时被寄予厚望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也带着XJ系列的大切诺基参展;法国雷诺公司则将一辆跑车风尘仆仆地从巴黎直驶上海展览中心。此番车展名车、新车纷纷亮相,来自境外的130多辆轿车中,不少还是从刚刚闭幕的北美车展和日内瓦车展上直奔上海而来,让市民大饱眼福,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独特回忆。
与首届上海车展一样,第二届上海车展依然备受重视,当时来上海调查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情况的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都出席了开幕式,原民主德国首次组团参加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第一站就选在了中国上海。
第二届上海车展过后,国务院决策咨询协调小组立即提出了《关于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建议》,论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随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国务院北戴河会议确定通过加快发展轿车工业来振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同时明确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和上海汽车厂作为我国轿车生产的三大基地。
第三届上海车展之后,北京也“按捺不住”。1990年7月3日,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创办的首届北京国际汽车与工艺装备展览会在静安庄老馆举行。也正是在这一年,随着中共中央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的发布,汽车制造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开始确立。在政策的助推之下,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向合资合作、集团化、民营企业及自主发展等多种路径发展:1月26日,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11月20日,一汽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年生产15万辆普及型轿车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约;12月20日,东风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生产轿车项目在巴黎签约。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开始逐渐确立。到第二届北京车展时,中国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6.2万辆,汽车销量达95万辆。
到第二届北京车展时,中国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辆
1993年是上海车展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年,福特、绅宝以及捷豹等几家车企首次参加上海车展。与此同时,通用的总统豪华车、劳斯莱斯的皇家座车、丰田supra跑车、LEXUSLS400豪华车等代表当时汽车工业最新技术的产品也都同时亮相。此外,台湾中华汽车公司第一次参加大陆车展,展出一辆红色威利(VARICA)高顶面包车。
1993年的上海车展上,丰田开天下先,率先成为在中国内地举办的车展上用模特吸引观众的汽车厂商。与此同时,本届上海车展的一大看点是第一次发生大规模的广告战和宣传战。一些国外汽车商通过国内代理商,在电视、报纸、广播上大做广告,以扩大声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消费市场逐渐启动。
199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长幅度都超过20%,是继1991年和1992年持续增长之后,连续第三年维持较快速度增长,尤其是乘用车中的微型客车、轿车和重型车需求十分旺盛,中型货车产销也未减弱。据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对当时78家主要生产企业的统计显示,1993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3%;汽车产量为118.37万辆,增长了20.7%。
丰田率先成为在中国内地举办的车展上用模特吸引观众的汽车厂商
到1993年,上海展览中心的场馆已经容纳不了展商的需要。顾春霆回忆说,由于大量的外国汽车厂商竞相参展,改变了以往以国内汽车厂商为主的格局,主办方先是开辟虹桥世贸商城展馆加盟,而后场馆还不够,再租借漕溪北路光大会场作为场馆,展览面积的一再扩容还是满足不了需求。
不过,在当时,上海车展还是更多地偏向于技术和成果交流。车展真正从专业技术展过渡至消费展的转折点发生在2000年前后。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驶入高速发展轨道,产销双双超过200万辆,年产汽车超过10万辆的汽车企业达到10家。作为车展转型的一种标志,2001年的上海车展提出了“走进家用车时代”的主题。似乎是为了与这一主题呼应,上海通用推出的“10万元小别克”(赛欧),开启了中国家轿全面进入私人市场的闸门。
上海车展冲击国际A级车展
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总产销超过300万辆;轿车总产量
达到109.3万辆,较2001年的70.3万辆增长了55%。而2003年的车市井喷还在继续,汽车制造业首次成为我国工业的第五大支柱行业。
2003年,上海车展移师至浦东花木路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过去一年车市的火热,极大地刺激了车企们参展的热情。据了解,这一届上海车展8.1万平方米的展馆早在2002年11月时就被抢订一空。这一年上海车展第一次2003年,上海车展移师至浦东花木路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2003年,上海车展移师至浦东花木路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并首次使用电子门票
2003年的上海车展在王侠看来是上海车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届上海车展得到了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特别支持,主办单位增加了权威性行业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为上海车展从区域性车展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汽车大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确立了上海车展的地位和权威性。2004年6月,上海国际汽车展顺利通过了国际博览联盟(UFI)的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被UFI认可的汽车展。
2008年和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汽车行业,但却得益于政策的扶持,中国车市不仅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回落,甚至在2009年超越美国,首度登顶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也为上海车展冲击全球A 级车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汽车销量为938.05万辆,同比增长6.70%,较2007年的增幅回落15.14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国乘联会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促进国内汽车市场恢复较快发展的紧急建议》和《对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的修改意见———降低购置税率》。12月底,乘联会第三次上书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五部门,建议从多方面入手,创造宽松的汽车消费信贷环境。
2009年国务院决定对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减5%征收车辆购置税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作出决定,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减5%征收车辆购置税。这一年的上海车展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时的展览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较上届增长20%;参展行业企业超过1500家,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展示车辆918辆,其中进口车辆316辆;车展中召开了60场新闻发布会,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7200多名记者争相报道。展览规模已经超过年初举办的底特律车展和日内瓦车展等国际大展。
这次金融危机成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世界地位。当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6.15%,创历年最高,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同比增长52.93%。其中,1.6L及以下乘用车车型销量为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9.65%,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为历年新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上海车展就被世界汽车巨头们定位为A 级车展。
从人类历史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看,会展业是现代贸易实现的途径和形式之一,对于商业贸易的促进作用无可替代———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以1851年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为标志;德国战后走向世界制造业强国,是1949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奠定的基础;而上海车展的历次变迁,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渐进写照。所以,当上海跻身世界A 级车展之列,除了它的硬件、规模和档次之外,最关键的依托是中国汽车市场和产业地位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上海车展与国外五大车展有所不同,代表了新兴汽车消费市场,充满活力和生机,这是国外汽车展商所羡慕的地方。”顾春霆说,现在不是国外汽车消费影响中国,而是中国汽车消费开始影响世界。其中包括汽车的审美、性能、功能和配置等,中国元素作为主场意识显著强化起来。
到2015年,上海车展已经走过30年。30年的车展发展历程,也是消费者对汽车市场、文化和理念逐渐认可的过程。2015年上海车展举办地再度从浦东迁移到了虹桥新落成的国家会展中心,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和会展综合体,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核心位置,也是连接世界经济的重要纽带。规模空前的同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这次车展取消了车模展示。在上海车展主办方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蕾看来,将观众的注意力放在汽车上,享受汽车带来的美感和愉悦,而通过这样的文化渲染,才能造就成熟的汽车消费者。
2017年4月21日—28日开幕的第17届上海车展再创车展规模之最。来自主办方的数据显示,这届车展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外知名企业踊跃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有近百万观众观展,无论是展出规模还是观众,都超过目前所有国际顶级车展。
但是,让顾春霆更看重的,并非上海车展的规模之最,而是背后体现出的中国汽车工业的独特魅力和个性。在他看来,从参展企业来看,国外一些顶级车展有着明显的区域特点,比如底特律车展被看作美系车的主场,东京车展被看作日系车的主场,巴黎车展被视为法系车的主场,法兰克福车展被视为德系车的主场。而上海车展更为包容,全世界几乎所有跨国汽车企业全部参展。
其次,随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上海车展更是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开始有实力和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在上海车展这个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汽车的巨大进步,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最后,车展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了进一步丰富上海国际车展的配套活动,主办方精心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以前沿视角、科技驱动为切入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展望和勾画汽车行业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未来。
顾春霆说,虽然目前上海车展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完全可以媲美国外顶级车展。但在服务和创新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完善,未来上海车展将在信息化和汽车生活方式方面做更多的尝试,比如参考景区管理,通过预约观展的方式,控制人流量;打造更为场景化、生活化的观展方式,增加展区内的餐饮和休息区域,让人们有更加轻松愉悦的观展体验。在产业面临智能化、电气化转型的同时,上海车展未来也将更加关注前瞻技术的创新和展示。
从初次亮相时的1.5万平方米到今天的展出规模,上海车展的展出面积已经足足翻了24倍。30年的上海车展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更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从专业技术展到生活方式展,再到对前瞻科技的关注和引领,上海车展30余年,演绎的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变迁,也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重心的转移过程,从学习追随到超越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正立志走向全球。
--------------------------------------------------------- 主编点评 ----------------------------------------------
车展是上海的名片
“车展是上海的名片。”这种服务意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萌生。记得一位研究上海历史的学者说过,上海是架在轮子上的城市。当时还不理解。后来他拿出不少旧上海的图片时才知道,上海曾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城市,也是最早办在汽车展览的城市。所以,如果追溯上海车展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就像汽车专卖店,早在旧上海就有了,至今都能找到这些汽车洋行的遗址。
上海办车展是为了解国外汽车的动态。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进行技术交流。当然,这个起因还得从桑塔纳项目引进开始,通过与境外同行的零接触,既能获得一手资料,也能不出国门就能了解同行。这种服务意识最初是为了提供专业人士的方便,办成一个“窗口”。正如还原当时的情景那样,先是由港商解决招商和通路问题,后来自己办。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国际范儿,政府出面,国外政要出席,业界官员剪彩,起步就与国际接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车展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中国汽车展览业的策源地。同时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因车展的规模不断壮大,功能和配套设施也在不断扩大。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历来把车展当作一件公共服务业的大事来抓,与读书节、旅游节、艺术节等相提并论,上升到城市形象和文化工程来抓。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上海车展就被当作试运营的示范对象进行实战操练。所以,上海车展的服务标准是“世博会”的标准一点不假,其水准不亚于世界五大车展 。
通过本文对上海车展的历史和规模介绍,可以直观地看到,上海车展的发展壮大是与城市功能扩大和完善分不开,也与上海汽车产业的强大支撑,以及国际汽车厂商踊跃参与有着紧密关系。应该讲,上海车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品牌,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始走向世界。如果说,汽车业已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大国形象的话,那么,上海车展的形象也与上海这座城市一样正被世界所熟知。(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杨海艳,财经媒体人。先后就职于《环球时报》和《每日经济新闻》,现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本书全文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下期预告:上海牌照拍卖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