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互联网汽车下的中国新机遇【改变格局】
撰文/王毅鹏
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诞生
2016年7月6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周三下午,中国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在浙江杭州———一个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孕育之城的城市,联合发布了一款名为荣威RX5的汽车。这是一款瞄准中级SUV细分市场的车型,相比该品牌此前推出的其他产品,它有容易被更多中国人所接纳的外观设计———这种设计理念的精髓被概括为“大气”。同时,它还有个全新的响亮称号———“全球首款互联网SUV”。
中国最大的国有汽车制造商和最强的民营互联网企业“握手”合作
如今,这款车成为中国最老牌的国有汽车制造商旗下最为卖座的车型。上市后的20个月里,荣威RX5最高月销量超过20000台,平均月销量为16000台。
时间回转到2015年3月20日。彼时,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在上海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中国最大的国有汽车制造商和最强的民营互联网企业“握手”合作,这对当时的汽车圈无疑是投入一枚炸弹———质疑声此起彼伏,国有汽车人和阿里巴巴能结合吗?然而,在签署协议的第二周,上汽研发团队与阿里技术团队就开始了合署办公。据上汽技术中心的一名员工向笔者回忆,“双方合作的焦点在于阿里系统的植入和车型内饰的调整,而效率出人意料的快。”
短短16个月后,合作双方津津乐道的是,当其他互联网的造车计划尚且还在PPT阶段时,一台被阿里巴巴赋予了互联网属性的上汽量产车已经落地。
上市后的20个月里,荣威RX5最高月销量超过20000台
在这款量产车中控台的一块10.4英寸高清电容屏的背后,阿里云OS替代了此前上汽自主研发的智能行车系统———如今,这个系统有了更为好记的名字———斑马系统。这个系统集成了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与虾米音乐等阿里巴巴旗下资源,“实时迭代”也成为该系统赋予这台SUV以及此后上汽乘用互联网汽车产品热衷强调的卖点。
短短两年时间,在互联网汽车这个概念之下,传统汽车制造商和新兴造车公司以迅猛之势攻城略地,特别是中国品牌刮起了一阵互联网旋风。
为什么是中国
事实上,“汽车互联”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如今被归为传统汽车制造商行列的汽车企业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以通用汽车为例,其旗下的安吉星(OnStar)自1996年起便开始向用户提供呼叫求助服务。尽管当时的安吉星并非与互联网相连,而是在需要的情况下呼叫人工服务中心,然后服务中心根据信号与GPS定位呼叫车辆后提供救援等服务,但这已在保证汽车通信的目的下实现了与目前互联网汽车的部分重叠。
除类似安吉星这样通过车机方式连接的前装设备外,车载智能设备同时还以后装的形式为汽车提供互联功能及服务。后装一般指CAN线中的数据通过标准OBD接口输出,由第三方设备服务商自行处理数据,提供服务。
作为一项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OBD接口最初为了监控汽车排放而设计。经过几十年发展,OBDⅢ可以监控包括发动机、催化转化器、颗粒捕捉器、氧传感器、排放控制系统、燃油系统等动力或底盘总成的电控单元(ECU)。在理论上,通过OBD接口可以进入CAN线,进而获得全车工况信息并做出诊断,并可以对后台系统下达指令,实现控制发动机、变速箱、ABS等车身安全模块,并将转速、车速、油温等共享至全车,实现汽车智能化控制,如高速时自动锁闭车门,安全气囊弹出时自动开启车门等功能。
在互联网汽车这个概念之下,传统汽车制造商和新兴造车公司以迅猛之势攻城略地,特别是中国品牌刮起了一阵互联网旋风
但出于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考虑,整车厂商仅开放了部分数据,OBD智能设备厂获得权限后仅能进行故障诊断,并对车窗等非核心部件进行操作。虽然有少量OBD设备的生产商通过破解CAN线协议实现了部分功能的拓展,但这种方式因为安全、法律等方面的因素无法获得进一步开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首款互联网轿车诞生在中国,而不是传统汽车制造的核心国家?
首先,我们不难发现,自1885年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汽车诞生以来,汽车工业的每一次进步主要基于制造商一侧对技术发展的“自发式”需求:市场对于产品的每一个评价都被聚拢起来,在汽车制造商内部促成一次次自我审查,并成为其改进产品的重要参考。
在上述过程中,汽车制造商依然在技术提升的走向及优先级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他们将最终决定哪些问题需要去解决,哪些问题将得到优先解决,或者哪些问题可以被挂起或忽略———无论他们曾花费多大代价来标榜自己的思维有多开放。这意味着,相对互联网汽车制造商而存在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显得反应迟缓。
这也是在过去100多年内,跨国汽车制造巨擘名单鲜少得到更新的原因。可以说,整个行业在汽车发明之后并未出现类似IT行业快速更迭的变化,大多是内部整合与升级。
由于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人们对汽车所能满足的代步需求长期未变。这一现实决定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专业性,他们始终围绕“如何制造一种更好的代步工具”开展研发,从汽车的安全性、成本、操控、动力等角度进行改进,因此各大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也围绕着产品本身,逐渐在系统集成性、专业分工、工业设计、机械设计、电子电器网络通信、嵌入式设计、微电机驱动等方面形成,并建立起各自的优势。
整个行业在汽车发明之后并未出现类似IT行业快速更迭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促使互联技术和互联思维在传统汽车制造上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和认可呢?这还必须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普及开始说起。
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但到目前为止,由传统汽车制造商所推动的主流商业化车载互联服务依然未获突破,其改进集中在交互方式、操作顺滑度、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并没有出现商业模式的革新,服务内容也主要局限于导航、娱乐、车况监控诊断、紧急援助与安防等领域。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随互联网成长的人们已养成了保持时刻在线的习惯
可现实情况是,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随互联网成长的人们已养成了保持时刻在线的习惯。对于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年轻消费者而言,传统汽车已成为割裂其互联生活的头号大敌。在进入无法实现互联的汽车后,他们将不得不暂时与外界中断沟通,眼看自由的灵魂被囚禁在不足12立方米的车舱空间里。而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类似的问题表现得越发严重。来自世界银行、哈佛健康监测机构(HarvardHealthWatch)以及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ofLaborStatistics)的公开数据显示,在汽车保有量全球最高的美国,人均每日需要有1.7小时身处开车的场景中,同时每年还要在无聊的堵车环境中花费38个小时,成为当地民众除工作与睡觉外所占时间最多的一个生活场景。
传统汽车正逐渐丧失对于出行焦虑的缓解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汽车正逐渐丧失对于出行焦虑的缓解作用。在汽车诞生之初,此类交通工具因具备无可替代的舒适性和灵活性而成为中短途代步工具的首选。但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购物及工作区域得以逐渐分离,通勤时间也随之增长。
事实上,传统汽车对物理空间的解构恰与互联网技术对空间的统一作用形成互斥。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在先天上即存在矛盾。物理空间上的距离为人们所带来的困扰恰好是汽车制造商赖以盈利的根本,克服这种困扰的难度越大,人们购买汽车的迫切性也越高;而互联网技术则始终谋求帮助人们消除此类困扰。
中国对于“互联”和“社交”的需求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而中国在过去10年里成为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中国对于“互联”和“社交”的需求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车联网、智能家电促进“住行”体验升级,构筑个性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创造更多价值挖掘空间。汽车正成为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继手机之后,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移动终端。
汽车互联未来将走向何方
在历史上,汽车制造商、行业分析师乃至科技博主、科幻小说作家及好莱坞编剧都不止一次地对汽车未来的终极形态进行过猜想。
普华永道预测,到2021年,互联汽车技术的年销售额将增长为目前的3倍,达到1459亿美元;高盛《汽车2025》报告则认为,未来十年,汽车、汽车厂商和汽车消费者的身份将发生重大转变,出行方式得到重塑,而车联网则成为汽车产业所将经历的主要变革之一。
未来十年,汽车、汽车厂商和汽车消费者的身份将发生重大转变
在汽车工业内部,近年被冠以“互联网汽车制造商”之名而大批涌现的新兴行业参与者似乎也在极大程度上将此类猜想与预测拉近现实。此类新兴汽车制造商的发展状况虽有千差万别,但在其宣传口径中所罗列的描述性语汇却大致相同:实时在线、人机交互、大数据、通信、导航、云计算、商业生态……
根据谷歌与特斯拉发布的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有66亿互联物体,其中汽车预估有6200万辆,将会成为第三大互联网物体。汽车之间构成的网络将仅次于个人电脑和手机构成的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整车厂、IT软硬件龙头、第三方服务商都将在这块“蓝海”市场进行布局。
眼下,你已经能够在方向盘前选购一杯香浓的咖啡、预约你的汽车保养服务,或寻找离你最近的充电桩。
未来基于汽车互联技术,你还能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加持下,边开车边观看收费电影,远程控制智能家居,或通过上传良好的日常驾驶数据以较低的费率从保险公司那里订购服务,甚至还可以在车上开视频会议、制定全年的工作行程、为出行预订机票和酒店。
一张以汽车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商业网络即将形成
很快,一张以汽车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商业网络即将形成。在这个得到重构的汽车商业世界里,消费者除了能享受到更多生活便利外,还将感受到许多显而易见的额外价值。汽车作为商品的高端属性将难以逆转地发生模糊。在互联网世界的世界观中,汽车“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将出现倒置。
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到2030年前后,软件将在一辆汽车的成本中占据50%的比例,而目前这个比例为25%,而一辆汽车日均产生的数据量有望达到4TB。
未来,汽车电子部件成本占比将从不到10%提至50%以上。在此类条件下,互联网企业熟悉的商业模式将获得应用的土壤。目前,互联网企业将大概率延续微利甚至亏本销售硬件的策略,大量产品铺货建设生态圈,客户、流量、服务、内容成为盈利重要来源。
根据摩尔定律,在固定周期内,偏向电子智能化发展方向的互联网汽车在核心硬件的成本方面也将出现下降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重心大多不在硬件本身,而是硬件承载的内容与服务。
从企业角度考虑,用户转移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的转移成本较低,而硬件转移成本高,客户黏度明显高于软件,这也将对用户形成事实上的“捆绑”。
此外,根据摩尔定律,在固定周期内,偏向电子智能化发展方向的互联网汽车在核心硬件的成本方面也将出现下降。因此影响汽车行业长达百年的盈利模式或将发生改变,其“售价—成本”的单一盈利方式将变得更多元。
汽车互联技术将缓解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汽车行业将从互联网汽车产生的海量数据中攫取商业价值:基于驾驶者兴趣点提供的LBS服务,基于视频、音乐、在线咨询等信息娱乐功能的增值服务,基于车况信息所提供的各类后市场服务,为各类消费行为提供保障的第三方支付以及针对线下实体商业所提供的协同导流服务,等等。而对消费者来说,此类商业思路所产生的直接效应就是互联网汽车终端售价的显著下降。
更重要的是,汽车互联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其发展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后者的进步。在V2X的基础上,自动驾驶的可靠性将大幅提高,最终把人类从驾驶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并令行车过程更为安全。
而在与充电桩等公共设施实现互联后,汽车互联技术将缓解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并通过各类附加的互联网增值服务解决新能源汽车成本过高的问题,最终令其普及过程得到加速。鉴于后者在汽车共享模式中所表现出的高度适应性,新能源车的普及则将帮助互联网汽车扩展新的业务模式,协同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闭环。
事实上,未来其实已经触手可及。
主编点评:汽车进入互联时代
互联网汽车是中国的一大发明。这如同河道改变,应了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如今,如果汽车不带智能互联功能,这车就不好卖,已波及到所有车型,就连合资和独资汽车企业也不得不跟风。
这是不可思议的改变。有人曾断言,21世纪的汽车是中国的世纪。从汽车元年到黄金十年,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令世界为之震惊,不仅在制造上位居第一,而且在市场上也位居第一,尤其是在未来发展的潜力上,也将是位居第一,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互联网汽车发明所带了的汽车自主品牌命运的改变似乎已经昭示“汽车的中国世纪”已经到来。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美国,却落地在中国。故有人称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社会,这如同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一样,有着惊人的同步,率先将计算机置于移动终端。如今, 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世界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对于汽车而言,互联网汽车首先诞生于自主品牌身上,意味一个新的格局和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把它放在汽车历史的长河里去看,列入世界汽车三大发明(流水线、生产方式、互联网汽车)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一发明之下,中国汽车的智能互联已经执世界汽车之牛耳。现在看来,扭转的不单是自主品牌的格局,而是引领汽车“四化”(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潮流的先躯。从这样的角度看互联网汽车,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撰文/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作者王毅鹏,界面汽车主编,原《新闻晚报》记者,2014年开始从事汽车报道。本书全文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下期预告:本土汽车品牌的苦难与辉煌】